2
五一节的时候,我约一位老友出来聚餐。
电话打过去的时候,老友惊讶地说:“我已经去美国工作了,难道你不知道吗?”
我问什么时候的事?为什么不通知我?
老友反问我:“你是不是把我的朋友圈屏蔽了,我每天都在发啊。”
我没有屏蔽他,只是我的好友太多,我几乎没有阅读朋友圈的习惯了,偶尔利用碎片时间看下都很奢侈。
我笑着告诉老友:“你应该电话我,而不是发朋友圈。如果我今天也是朋友圈邀约你吃饭,你赴约吗?”
老友也笑着说:“是啊,你一天分享你的鸡汤文,我早把你屏蔽了!”
我暗暗捏了把汗。假如我看了他的朋友圈,知道了他在美国,没有电话邀约他聚餐而是朋友圈下面点赞的话,我们的友谊估计真的终结了吧。
黑塞说过:也许有一天,不管有没有导线,我们都会听见所罗门国王的声音。人们会发现,这一切正像今天刚刚发展起的无线电一样,只能使人逃离自己和自己的目标,使人被消遣和瞎费劲的忙碌所织成的越来越密的网所包围。
在微信已经成为低成本沟通工具的今天,黑塞的话成了绝佳的预言。
我们在朋友圈里成了一个自己不认识,别人不理解的人。我们聚精会神地盯着是否有人点赞,却不知我们的内心早已荒无一物。
3 和一位硕导聊天时,他告诉我:多数考不上研究生的学生都喜欢在朋友圈里发自己刻苦努力的照片,真正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图书馆是不带手机的。
我对号入座了十几位同学,发现硕导说得无比正确。
情圣告诉我:喜欢在朋友圈刷屏美食的人,多数是单身的人,一个有固定性生活的人,是不会对食物成瘾的。
这次我不敢对号入座了,但我想起了心理学的一个经典实验——大鼠实验。当老鼠们生活在有性伴侣,有玩具和充足食物,甚至有音乐的环境中时,他们会无视实验者提供的免费海洛因。
我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选择停用朋友圈,甚至开始使用传统的信件进行交流。以前我真的不理解。在微博、知乎、简书这样的平台上,陌生人之间还能愉快平等的交流,可为什么到了朋友圈,大家更多的是反感和不屑。
后来我知道了,在这个越缺什么就越觉得别人在炫耀什么的时代,朋友圈变成了敌人圈。
既然在敌人圈里,虚张声势是必要的。于是朋友间除了互相伤害外,还学会了一种用发朋友圈来代替实际行动的“聪明”战术。
换句话说,你之所以懒,是因为你已经在朋友圈努力过了。这件事只能麻痹你自己,你最亲的朋友是知道这点的。
每个人阅历见识不同,不可能所有新状态都符合你的胃口,有用的信息需要你去筛选。你觉得朋友圈要死去了,那只是因为你的境界和层次已经超出大部分人,朋友圈的营养已不足以支撑你的精神需求。
很多人迷失在朋友圈的别样生活里,他们满怀希望用朋友圈去统治别人的情绪,殊不知却把真正的自己困死在了虚无的点赞中。
当他们意识到朋友圈里的生活,不过是廉价的家家酒时,他们才会离开朋友圈,把精力和潜力投入到真实的生活中。
我希望能够做一个独立的人,不管朋友圈有没有赞,我的奋斗计划都将继续下去。我想永远地把我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的手里,即便代价是在精神上要永远保持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