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不知者不悲 于 2016-6-8 15:41 编辑
自从国家宣布放开二胎政策后,要不要生二胎成了朋友圈里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有人对此交口称赞,有人冷眼旁观,也有人冷言冷语,壹读君(微信:yiduiread)其实不怎么赞成单身青年男女生二胎的,咳咳。
今天有一位朋友,更加在意政府为何总是对我们自己的婚姻和生育指手画脚?
古代政府为何要管生孩子的事?
在先秦,户籍制度不是那么严格且和平的年代,对于结婚年龄官方只是出台一个指导意见,主要是基于优生优育的考虑。两个人都发育好了才容易顺利生出健康的孩子,而且,如果做父母的人自己都还是孩子,也很难成为合格的父母。
《春秋·榖梁传》就记载:“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这里只是规定了结婚年龄的下限:男子20岁弱冠,女性15岁及笄,就可以算大人了,可以嫁娶结婚。但是男人到三十岁再娶妻;女人二十岁再嫁出去,似乎也没什么不对。
可是这样的好日子很快就结束了。
汉代承袭秦代的“编户齐民”,完善了户口登记制度。皇帝发现,“人口=税收”啊!于是开始对嫁得晚的女孩家庭征收单身税:女孩到年龄不嫁,家里的税负按正常的五倍算:“以十五为始嫁之年,失时不嫁,则以五算罚之。”
汉末大战频繁,到了晋代,皇帝们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于是规定:女孩子到十七岁还没出嫁的话,就让地方官随便分配给单身汉。《晋书·武帝纪》说:“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感觉这种待遇也就比牲口稍微好一些。
△ 淝水之战,双方“号称”的兵力加一起有一百多万,可见人力资源的重要
到了南北朝,皇帝们不仅需要劳动力,更需要扩充兵员。于是疯狂地要求百姓加快繁殖速度。以前的朝代女孩子们是15岁开始陆续嫁人,南北朝是15岁以前必须嫁出去,否则家人要坐牢。——“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宋书·周朗传》)
而北齐皇帝高纬下令:百姓子女二十岁以下,十四岁以上仍未婚配的,全部由官府分配结婚对象,家长如隐匿,则处以极刑!同样,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男子十五岁,女子十三岁就要结婚。
但是,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里,当人口数量已经接近或超出土地能够供养的极限,更多的人口并不能给统治者带来更多收益,反而会有很多麻烦。所以人口规模自北宋第一次突破一亿后,后来的统治者就没太纠结老百姓什么时候结婚的事了。
与此类似的是中世纪的欧洲,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人多地少,于是官方提倡禁欲和独身。后来又把没法继承爵位的私生子、破落的骑士、无地的农民全都打发到东方去打仗,抢钱、抢地、抢商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口过剩和资源不足的问题。
十五世纪欧洲人发现了新大陆,又可以把多余的人口派出去殖民&抢劫,所以就更懒得管大家多生少生、早生迟生的问题了。
近代以来为何也要管生孩子的事?
马寅初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引入中国的时候,正赶上冷战,国家四面树敌正需要人多壮胆的时候,结果他被整得要死。后来多出来的那些人口怎么办?城里的年轻人被赶到附近的农村干农活,惶惶然度过青春,虽然吃不饱,但也还饿不死。至于真正生活在闭塞且人口稠密地区的农民,可就没这么走运了。
工业革命以后,新兴的第二产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农村的剩余人口正好可以变成产业工人。政府从工业中获得诸多好处,自然要保障廉价劳动力的供应。穷人虽然招人嫌弃,却是国家财富的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