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关于小年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各地区因历史原因而小年日子不一致),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也叫祭灶年,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称为送灶、辞灶、醉司命。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而且那时候小年并不分两天。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而之所以二十三过小年,则是起源于清朝,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终于知道小年为什么分开过了!我是一个人么? 习俗一 祭灶王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所以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祭灶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习俗二 吃文化 过小年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习俗三 扫尘土 扫尘土实际上就是进行家庭环境卫生的清理。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传统上,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习俗四 剪窗花 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习俗五 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习俗六 洗浴婚嫁 过小年这天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小瑞说say time 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奶奶讲灶王爷的“风流韵事”,为什么灶王爷有两个老婆,为什么小年要吃面条,为什么灶王爷要钻进炉灶里… 充满好奇的童年总是多趣的,而现在的我们,忙碌工作的同时,又会不会拿出时间来听老人们讲那些传统习俗呢? 生活的进步,使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淡,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消失,而小瑞觉得,了解这些传统习俗,并非封建迷信,而是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一种传承。 对于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拿出多一点时间,陪一下家里的爷爷奶奶,像儿时一样,跟他们讨论一下那些习俗的由来,这或许比送他们多少礼物更让他们开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