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找回密码
 点这里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楼主: jpettlatlt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从理财小白到轻车熟路

 2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15-6-19 11:54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广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发表于 2015-6-19 13:02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湖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6-19 13:50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湖北
穷人和富人的区别,仅仅是成为富人的野心而已吗?

  不见得。

  乞丐说,假如我当上了皇帝,一定要拿金饭碗去要饭。

  少的又何止野心。

  大多数人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哭穷,他们用欲望的标准来衡量金钱,欲望越发膨胀,远远将收入的增长速度抛在后面,没错,那确实是一种“穷”。

  我说的穷人,是徘徊在基本生活线上的人。收入处于底层,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但需小心的维持欲望的阈值,对生活的风险抵抗能力极弱。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将陷入十分艰难的境地进入恶性循环。这种分分钟可能被生活拉黑,无力还击的危机感,怎不叫人如履薄冰。

  穷的危害,不仅仅是物质、教育、资源上的匮乏,更是在一开始,穷人便失去了选择的权力。

  富人坐公交,那是体验生活、健康环保,为地球贡献一份力量,坐出了情怀,心中愉悦不已,看待生活更美好了一些。穷人坐公交,艹,半个小时才来一辆,又要迟到了,心中怒火滋生,看待生活更多了些槽点。富人往往比穷人更温和,对待生活更存一份激情和热爱。

  我们当然追求更好的生活,如何挣到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如何成为富人,如何脱光,如何理财,如何实现财富自由......这些问题我们很容易找来很多解说和理论,那些可能全对也不对,最终你需要找到自己的症结,建立自己的体系和思想。不用照搬任何人说的,当然也包括我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5-6-19 15:57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湖北
新时代的女性,一要收拾自己的形象,二要管好老公的钱包,三要经营一个欢声笑语的家,不要小看了这三点,说的容易,做到其实很难,这需要你有对美丽的执着追求,对男人的吸引力,和面对三姑六婆的沟通能力。
  不如今天起多多看看护肤搭配的书吧,我说的不是彩妆而是护肤,是因为真正的好皮肤不是化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中药也好,食材也好,没事多做点营养清淡的食物给自己吃,搭配就从起码的一身不超过三种色开始吧,你的衣服,鞋子,包包,妆容,加起来不要超过三个颜色,虽然保守了点,但是绝对不会出错的。
  不如从今天起,开始理财吧!这个匪女经常在讲的东东,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实实在在地在做了。赚一分花一分,何时才能有点积蓄,跟不会理财的女人在一起,男人心里会没底,我天天赚你天天花,累死我爽了你,时间久了谁会干!
  不如从今天起,跟每一个见面的人微笑吧,跟每一个人轻声轻语的讲话吧,听每一位需要倾诉的朋友倾诉吧。该说的话说,不该说的,闭嘴。
  从今天起,用心生活,用心绽放吧。
  我们都是一朵花,小的时候是个花骨朵,大了的时候绽放,老了便要凋谢,处在我们这个年纪的女人,正是花儿开得正艳的时候,别浪费了你的花容月貌,因为今天的你,永远比明天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发表于 2015-6-19 18:01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湖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5-6-23 08:50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湖北
假期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5-6-23 16:41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湖北
小故事1:有人问我借钱怎么办?
  小李和老张本来是不错的朋友,没有利益瓜葛。但有一天,小李突然给老张打电话要借2万元急用。没有说这个钱做什么,老张认为大家关系一直不错,不借不好意思,就给了小李2万。
  可是一晃1年过去了,小李没有还钱的意思,老张也不好意思催,最要命的是,小李总是躲着老张,半年也不敢露面,搞的连朋友也做不成了。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太常见了。本来是出于友谊、善意,到最后搞的朋友反目,兄弟生分。
  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
  首先,要搞清楚对方借钱的具体用途。如果是消费,最好哭穷推掉。如果是生意周转,确定对方有能力、有信用偿还,在做考虑。如果对方闪烁言辞,或者隐瞒用途,一定不要借。 人不可靠,借钱必打水漂。有很多人,不存感恩之心。无论你如何帮助他,他都会觉得理所当然,也不会记你的好,只会对你心生埋怨。其次,怕不借伤感情。很简单,直接资助,不要求偿还。说清楚,是给的,不要还。比如对方确实有急用要借3万,人品能力也十分认可。可以强调自己的困难,然后资助1000元,不要求还。
  这样,以后大家见面还是朋友,谁也不会难看。记住一句古话:杯米养恩人 斗米养仇人,不是帮的越多越好。在别人急需帮助时,小小的恩惠也会产生很大的效果。如果不分情况持续性的帮扶,会滋生他人的贪欲。
  前些年一位朋友在供销社工作,他给我讲起了“卖糖”哲学。他说,当你卖一斤糖给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少给,慢慢的往秤盘里加,这样买者就会心怀感激之情,认为你这个人特厚道。话又说回来,如果一开始你就给多了,再逐渐的从秤盘里向外拿,买者就会渐生怨恨,认为你吝啬抠门。同样是卖出一斤糖,策略不同,结果迥异。
  其实,送人以米和卖人以糖是一个道理,都需要把握好一个度,让别人极度需要、在心存感激之时施以援手,则会收获善待与礼遇。人是有欲望的,有时欲望是会不断得到膨胀的,这就是欲壑难填。
  天天做好事的人,得不到大家的称赞。因为人人都觉得平常、理所当然。某一天,这个好人没有出手,或者做错了,反而招来了无数的非议与责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15-6-23 16:41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湖北
 小故事2
  边际效用在理财生活中的应用 拿吃饼来说,当我们很饿的时候,吃第一个烧饼带来的收益与幸福感最高。好似 久旱逢雨,雪中送炭。 吃第二个烧饼时,肚子已经不像前面那么饿了,同样的烧饼带来的收益与幸福感开始降低。
  当我们吃到第七个烧饼时,已经撑的不行了,烧饼已经不能再带来收益与幸福,产生的是苦痛与厌恶。
  如果把满意度按10分来评估,那么当吃第一个烧饼获得的满意度是9,第二个烧饼可能就是8,依次类推,吃得烧饼越多,获得的满意度可能就越来越低。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总满意度增加幅度越来越小,最后会成为负数。
  同样的烧饼带来的 幸福感 与 收益 不同,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
  这个理论可以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明白,所有的事儿都讲究“度”,并不都是多多益善。
  爱情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青少年时期,我们就像走在干涸的沙漠,极度需要爱滋润。当遇到第一杯水时,那种幸福是难以忘怀的。所以,所有人对初恋都记忆深刻。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数量的增加,对恋爱的热情会直线下降。
  所谓婚姻的五年之痒也好,七年之痛也是同理。成年累月和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儿……带一只手表看时间,效率高,如果带着2块手表,反而产生了混乱,该以哪个表是准确的呢?拥有一部手机时,产生的收益最高,如果踹着5部手机上街呢?可能会被警察询问。
  效用总是和稀缺联系在一起的。同样一杯水,在沙漠中意味着生命,而在江河中却微不足道。同样1000元钱,对于贫困山区孩子,是3个月的生活费,而对 煤老板 来说,恐怕不过是一顿饭。就消费而言,人们重复消费的越多,每增加一份投入,所能得到的满足感越少。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在日常家庭开支中,如果能有意识地运用“边际原理”,将有助于我们节省大笔的资金。   大多数人不计算,仅凭心理感受,钱财乱花,结果造成支出浪费。本来100元可以吃一顿饭,结果吃了300元,还造成了血压上升,胃疼腹胀;本来10万元买车就行,结果攀比买了16万的车(其实4个轮子差的不多,都是中档货色)。  从边际原理中可以看出,乱消费不仅没有实用价值,而且可能起负作用。有的家庭孩子本无心学习弹钢琴,当家长的自己不懂却硬要花几万买一架,结果成了昂贵的、毫无意义的摆设。商品买回家不经常用就意味着浪费,因此,不能冲动地因为流行、降价而买回目前并不需要用的商品,正所谓“有钱不买半年闲”。 前面说的,杯米养恩人 斗米养仇人也是这个意思,如果给予的太多,反而会产生坏的结果。
  一味的做老好人,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家长溺爱孩子,孩子长大后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考虑他人。也不会对父母心存感激,也是属于这样的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015-6-23 16:44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湖北
故事:拥有、失去与未得到
  有一位朋友,有一套房子要出租,精装修、地段好,他自己报价4000元/月。来了几个人看房,都觉得太贵,希望降价到3500元。结果他就是不肯降,这样一拖再拖,房子空置了半年。
  我问他:为什么不能便宜 快速租掉?他说:装修这么好,租便宜了不划算!空置半年已经至少损失了21000元租金,还不算物业费。但从房主的观点看,反正房子在那里,空着就空着吧,似乎没有损失什么。
  这就是理财中人们常犯的错误:对于尚未得到的收入麻木,不敏感。对于已经拥有的过度在意。
  假如,我从这位朋友的背包里拿出2万1千元现金,然后当着他的面一张张撕掉,估计他会立刻蹦起来,阻止我的暴行。
  两者性质是相同,但前后的反应大不相同。2万元可以买5台IPAD2,可以去美国玩7天,也可能是农村孩子两年的生活费。但是因为这些收入尚未得到,人就不会太敏感。如果这些钱一直装在我们的钱包中,突然被人拿走,多数人会暴跳如雷,立刻骂娘、报警。继续举例子,有人原本打算送老李 一辆电动车,后来对方说车被亲戚拿走了,老李会有些沮丧。但不会太在意。
  而老李自己的电动车停在超市入口,被贼偷了。估计老李会难受好几天。同样的道理,也用在对生命的关注上。大多数的疾病(包括癌症)都可以通过体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但大家都不愿意主动去体检。原因很简单:体检只会带来两个结果? 1 ,没啥事,心里石头落地。 和原来一样活着。2, 检查出问题,立刻变成病人,甚至直接被判死刑。参加体检,意味着有可能失去。如果不去,保持现状,似乎不会有损失。于是大多数人选择直到疼得满地打滚才去医院,花更多钱受更多的苦。人很怕失去,而不在意未得到。最后提个问题:? 地上有? 一毛钱,你会不会去捡?如果这 一毛钱 是你刚从自己口袋里掉出来的,你会不会去捡?
  前面讲的 人很怕失去,而不在意未得到。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这个理论也可以解释很多股市中的现象。先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  A.你一定能赚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赚40 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实验结果是,大部分人都选择A。  按照传统经济学,选择A是错的,因为40000×80%=32 000,期望值要大于30000。  这个实验结果是:大多数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小心翼翼、厌恶风险、喜欢见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润。“确定效应”表现在投资上就是投资者有强烈的获利了结倾向,喜欢将正在赚钱的股票卖出。这就是股票涨一个涨停,就跑路。错过了后面的连续大涨。  投资时,多数人的表现是“赔则拖,赢必走”。在股市中,普遍有一种“卖出效应”,也就是投资者卖出获利的股票的意向,要远远大于卖出亏损股票的意向。
  刚被套住时,都不愿意止损,不想承担损失。但是如果持续下跌,人们会担心更大的风险,更多的损失,这种恐惧会持续增长,让人难以承受。为了减少预期的损失,拼命割肉会成为一种实际行动。但明白这种非理性的行为之后,才有可能更科学、更客观的做出判断。所以,大家现在要克服这种恐惧,毕竟不是08年,一定不要割肉。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就会过高的估计这个物品的价值。
  行为经济学的另一位重要开创者 理查德·泰勒教授,曾经找了一些加拿大的学生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第1组:泰勒教授准备了几十个印有校名和校徽的马克杯,这种马克杯在学校超市的零售价是5元,在拿到教室之前,教授已经把标价签撕掉了。泰勒来到课堂上,问学生愿意花多少钱买这个杯子(给出了0.5元到9.5元之间的选择)。第2组:泰勒教授同样地来到第二个教室,但这次他一进教室就送给每个同样这样一个杯子。过了一会儿教授说由于学校今天组织活动开大会,杯子不够,需收回一些。老师让大家每人都写出自己愿意以什么价格卖出这个杯子(给出了0.5元到9.5元之间的选择)。
  实验结果显示,在第1组中,学生平均愿意用3元钱的价格去买一个带校徽的杯子;而到了第2组,当需要学生将已经拥有的杯子出售,出价陡然增加到7元钱。
  相对于获得,人们非常不乐意放弃已经属于他们的东西。泰勒把这种现象称为“禀赋效应”。
  应用在借钱上:借给一个朋友1万元,两年以后问他要。对方即使有实力还钱,也是支支吾吾的不愿意。
  原因:你的一万元,被你的朋友借去了。他拥有的时间一长,就理所当然的觉得这是他资产的一部分,一旦让他吐出来,会很难受,就像是你抢他的钱一样。
  所以,借钱给别人,最好按月收利息,或者让对方分期付款。不断的提醒朋友:这个钱不是你的。这样被欠债的几率就降低了。
  看看银行借钱都是这样,要求每个月换。如果银行借你10万,告知你3年后一次连本带利归还,估计大多数人都还不上。因为在心里上早就以为钱是自己的了。
  还有,当你看到某种“不满意七天可以退货”的商品,就要提醒自己,或许真的可以退货,但当你把一件商品带回家试用时,“禀赋效应”就已经开始在你身上起作用了。你不太可能把已经拥有的东西退回去。
  谈恋爱,很多小年轻,稀里糊涂的相爱了,相处一段时间。发现不断的争吵,不合适。但是因为“禀赋效应”,大多数人会选择将就着,凑合着谈下去。
  都会说:“其实他身上还有很多优点。”“其实她对我挺好的。”“已经付出这么多了,实在割舍不下”,所以很多人在一起都是凑合着。一旦真的分开了,估计没有人会回头。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简单的小道理,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是导致很多人生活窘迫的直接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5-6-23 17:03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湖北
区分投资与消费
  人人都在花钱消费,钱总是越花越少。但也有人能让钱越花越多,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只要能区分投资与消费,人人都可以做到。
  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课上,学生们学到的第一个概念,就是要区分“消费”行为与“投资”行为。
  花钱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消费,比如购买食物、衣服、家用电器、出去旅游、看电影等等,花这些钱是为了获得快乐、享受生活,但花出去就再也回不来了;另一种是投资,把钱变成房子、股票、黄金,这种花钱是为了让“钱生钱”,将来可以变更多的钱回来。
  五年前,用20万元人民币买辆汽车,现在这辆车成了旧二手车,最多能卖10万元。但当时,用20万买套小户型房子,现在却可以卖到40万。
  都是把钱变成东西,但结果完全不同。买车的人,用了5年的时间把20万变成了10万,钱越来越少了,这个属于消费。买房的人,却用相同的时间,把20万变成了40万,钱越变越多了,这个就属于投资。
  大部分普通人把赚来的钱都用在消费上,很少涉及到用钱“生”钱,所以他们的钱越来越少,总是不够花。
  那么消费与投资怎么区分呢?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看今天花出去的钱,将来能不能增值变现。今天花掉的钱能否为明天源源不断的带来财富。
  在北京,大多数人自己住的房子市价都超过了百万,貌似人人都是百万富翁了。但实际上,大多数人不能把房子变现,如果卖掉了就要露宿街头。买房的自己住的行为,实际上不是投资,而是一种消费。因为花出去的钱,未来无法收回。
  这就是很多人,本来是打算做投资,结果稀里糊涂的就变成消费了。钱越花越越少。根本问题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消费,什么是投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发表于 2015-6-24 15:1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湖北
我也了解现货白银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太多平台我也不知道选哪个,又怕选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发表于 2015-6-24 17:4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湖北
穷人和富人的区别,仅仅是成为富人的野心而已吗?

  不见得。

  乞丐说,假如我当上了皇帝,一定要拿金饭碗去要饭。

  少的又何止野心。

  大多数人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哭穷,他们用欲望的标准来衡量金钱,欲望越发膨胀,远远将收入的增长速度抛在后面,没错,那确实是一种“穷”。

  我说的穷人,是徘徊在基本生活线上的人。收入处于底层,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但需小心的维持欲望的阈值,对生活的风险抵抗能力极弱。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将陷入十分艰难的境地进入恶性循环。这种分分钟可能被生活拉黑,无力还击的危机感,怎不叫人如履薄冰。

  穷的危害,不仅仅是物质、教育、资源上的匮乏,更是在一开始,穷人便失去了选择的权力。

  富人坐公交,那是体验生活、健康环保,为地球贡献一份力量,坐出了情怀,心中愉悦不已,看待生活更美好了一些。穷人坐公交,艹,半个小时才来一辆,又要迟到了,心中怒火滋生,看待生活更多了些槽点。富人往往比穷人更温和,对待生活更存一份激情和热爱。

  我们当然追求更好的生活,如何挣到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如何成为富人,如何脱光,如何理财,如何实现财富自由......这些问题我们很容易找来很多解说和理论,那些可能全对也不对,最终你需要找到自己的症结,建立自己的体系和思想。不用照搬任何人说的,当然也包括我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发表于 2015-6-24 17:46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湖北
加群了,是这样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08:51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湖北
天涯舞者0 发表于 2015-6-24 17:46
加群了,是这样吗?

是的 ,会先有老师加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08:51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湖北
区分投资与消费
  人人都在花钱消费,钱总是越花越少。但也有人能让钱越花越多,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只要能区分投资与消费,人人都可以做到。
  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课上,学生们学到的第一个概念,就是要区分“消费”行为与“投资”行为。
  花钱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消费,比如购买食物、衣服、家用电器、出去旅游、看电影等等,花这些钱是为了获得快乐、享受生活,但花出去就再也回不来了;另一种是投资,把钱变成房子、股票、黄金,这种花钱是为了让“钱生钱”,将来可以变更多的钱回来。
  五年前,用20万元人民币买辆汽车,现在这辆车成了旧二手车,最多能卖10万元。但当时,用20万买套小户型房子,现在却可以卖到40万。
  都是把钱变成东西,但结果完全不同。买车的人,用了5年的时间把20万变成了10万,钱越来越少了,这个属于消费。买房的人,却用相同的时间,把20万变成了40万,钱越变越多了,这个就属于投资。
  大部分普通人把赚来的钱都用在消费上,很少涉及到用钱“生”钱,所以他们的钱越来越少,总是不够花。
  那么消费与投资怎么区分呢?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看今天花出去的钱,将来能不能增值变现。今天花掉的钱能否为明天源源不断的带来财富。
  在北京,大多数人自己住的房子市价都超过了百万,貌似人人都是百万富翁了。但实际上,大多数人不能把房子变现,如果卖掉了就要露宿街头。买房的自己住的行为,实际上不是投资,而是一种消费。因为花出去的钱,未来无法收回。
  这就是很多人,本来是打算做投资,结果稀里糊涂的就变成消费了。钱越花越越少。根本问题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消费,什么是投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楼主| 发表于 2015-6-26 08:22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湖北
 很多年以前,我一直认为,人活着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但是现在,若干年以后,我认为,人活着,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应该有所追求,人应该有个目标,假如一个人没有追求没有目标.就仿佛一根游丝,只是漂浮在这个喧嚣世界里的一粒游尘,匆匆的来也可能匆匆的去.活着要有期望,活着要有思念,我活着为了我自己,但是我们决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要那样的话,当我们回首往事,会因为我们的碌碌无为而悔恨,会因为我们的虚度年华而懊悔.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活着就应该有所追求,活着就好好的活个样子,活着就好好的珍惜!

  人活着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一种宇宙现象.初生的孩儿为什么活着?这是自然本性,没有这种自然本性,就谈不上为什么.在这种本性的基础上,才有了为什么.有的人活得高尚,有的人活得卑鄙,是因为后天环境影响,因为后天的教化和环境给了他们思想,思想支配了他们的行为,所以才有了高尚和卑鄙之分,或生或死皆属自然,受思想和环境及条件的影响,只是生死的原因不同罢了.活着是一种沉重,死了是一种洒脱.活着是一种幸福,死了是一种悲哀,看你如何理解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发表于 2015-6-26 08:36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实话告诉你,炒白银亏得更狠!!!!比股票有过犹而无不及,不信就试试看,亏得你一塌糊涂,前天还是在一个可信的平台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08:23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湖北
捷波悍马 发表于 2015-6-26 08:36
实话告诉你,炒白银亏得更狠!!!!比股票有过犹而无不及,不信就试试看,亏得你一塌糊涂,前天还是在一个 ...

做这个有几个要点,心态一定要好,跟着分析师做单,还是可以的,有赚也有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19:29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湖北
生活中,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要生活要过日子,就要学会理财
说到理财,可能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省钱
没错,省钱是一种理财,但是理财≥省钱
因为钱是赚出来的,而不是省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08:18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湖北
生活中,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要生活要过日子,就要学会理财
说到理财,可能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省钱
没错,省钱是一种理财,但是理财≥省钱
因为钱是赚出来的,而不是省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里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社区地图 | 删帖帮助 | 手机版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