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52591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1-3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明初,倭寇侵扰沿海边疆,民众深受其害,国家不得安宁。为防倭寇侵犯骚扰之祸,明朝采用 " 筑小城建卫所 " 的军事防范策略,在全国各州、县要害地区设立卫和所 ( 大体编制, 5600 人为一卫,设指挥使官; 1120 人为一所,设千户官; 112 人为百户所,设百户 ) 。公元 1398 年 ( 明洪武三十一年春 ) ,在宁海卫 ( 今牟平区 ) 辖区内设建奇山守御千户所,并建所城。当时,这是在全国属于建所较晚的千户所,距今已 600 年历史。
奇山所城占地 9 . 86 万平方米,城内面积 7 . 96 万平方米。城设四门,东谓保德门,西称宣化门,南为福禄门,北叫朝崇门.城门之上设城楼,专作嘹望指挥。城门及城墙底部均用青石砌筑,上部用大青砖砌筑。城墙高 7 . 33 米,厚 6 . 67 米。城门之间均衡设 " 铺 " , " 铺 " 呈园弧状,突出城墙外,可以三面御敌,形成四楼十六铺防御格局。城墙内侧设有环形马道可直通城上应战。城内设十字大街直通四门,作为军事专用道路,这是老烟台境内最早的街道,如今已变迁为芝罘区所城里大街。所城内西北部 ( 今时彦街 ) 设千户所衙及随职官眷住房;城内东北部 ( 今双兴胡同 ) 设兵营及马棚、兵械库;城内东南部 ( 原高家胡同、傅家胡同 ) 设练兵场;城内西南部 ( 今仓余街 ) 设兵营伙房及粮草仓库;建卫所同期,因在北山 ( 今烟台 山 ) 设建狼烟墩、台,民间遂有烟台之称。 1673 年 ( 清康熙十二年 ) 罗博修《福山县志》,其卷一 " 地舆图 " 中标有沿海墩、台共 15 座,自西向东 14 座依次标注为墩,唯有最东面的一座标注为烟台 ( 即今烟台山 ) ,这是现存历史地图中关于烟台最早的文字记载资料。 1762 年 ( 清乾隆二十七年 ) 何乐善修《福山县志》,其中写道: " 有巨石似船形 ( 指 " 造化奇观 " 刻石 ) ,在烟台上 " ,再次出现烟台二字。
奇山所城建立后,没有发生重大倭寇侵袭事件,基本处于安宁 太平时期。 1664 年 ( 清康熙三年 ) ,清廷旨令将奇山守御千户所废除 , 军变民地,改称奇山社,行政上归福山县管辖。废卫所制后,原千户、副千户贬为庶人,官兵解甲,多从事渔农工商。军变民地是奇山所城的重大历史变迁,外地姓氏应时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奇山所内人口随之向外扩张,经济逐渐兴旺起来。芝罘海湾周围众多渔户和商户为求渔业生产、贸易吉祥兴隆,纷纷集资在芝罘海湾边 ( 今群众艺术馆处 ) 建草屋三间,供奉海神。清雍正年间进行一次小规模重修扩建,民众俗称为海神庙。 1810 年 ( 清嘉庆十五年 ) 进行大规模扩建,此后改称天后宫,老烟台民众称为大庙。庙前大街成为商贸活动场所,逐渐发展形成商业街市,这就是北大街的原始基型。时称 " 大街 " ,是烟台历史上最早的商业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