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作者:若桃
学习耐性,学会等待,学会沟通,身为妈妈的我们一直在学习中,互相理解和尊重,和孩子一起成长
最近,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一件小事,改变了我对“磨蹭”的偏见!
那天有事不得不早起,6:30叫醒儿子,没睡醒的他有点烦躁和赖皮。 想着7:00就必须从家里出发,我就催促他“快点穿衣”。 看他愣在洗漱台,催促“快点刷牙”; 看他有一口没一口地吃饭,催促“快点吃饭”。
催促次数越多,越觉得孩子是故意和我唱反调,做什么都不上心,磨磨蹭蹭只会耽误时间。
出门时,我很不友好地把袜子扔给他,加一句:“赶快穿。” 这时儿子坐在地上,怎么也穿不好,心急的我打开门,他却“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快不了了!”
看着崩溃的儿子,我突然醒悟:一大早,就把自己的焦急间接转嫁给了孩子,快节奏、紧迫感早已破坏了孩子的思维能力。 他爆发了情绪以后,更加挫败地坐在地上,可怜兮兮地看着我。
“慢一点也没关系,妈妈等你!”
这句话,好像有魔力一般,他迅速地穿好了袜子。
龙应台说: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教育就是慢艺术
教育,有时候就是慢艺术,做父母的不能急,也不能催。 只有父母淡定了,孩子才有机会按照自己的生命轨迹去长大。 朋友小莉前段时间就很抓狂。
婆婆说要来她家住一个月,本以为常年不住一起,临时的一个月很容易过去。 婆婆天生急性子,还啰嗦。 第一天开始,就马不停蹄地催促她儿子。
吃饭时,说“快点吃”;送孩子上学时,说“快点走”;孩子在房间做作业,她也时不时跑进去,说“快点做”。 看见孩子上厕所,也会下意识地催一句:“快点上。”
刚开始她很委婉地和婆婆说:“妈,不着急,让孩子慢慢来。”
婆婆眼神一撇,特别嫌弃地对她说:“你不催着一点,他哪能长大?!” 几天后,孩子因为不适应,情绪波动很大,而且特爱慢吞吞的。
平常好好的行为,现在一下子就问题百出了。 不主动吃饭,不主动看书,不主动做作业。 眼看孩子不好好做,婆婆更加变本加厉地催。
她终于忍不住了,语气很不友好地顶撞了婆婆:“孩子就这年纪,你总是催催催,他也不能一下子长大啊!”
婆婆一赌气,就提前回了老家。 其实,按照她以前的养育方式,孩子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刷牙洗脸,看书写作业的。
父母放慢速度,不仅仅是让自己喘口气,更多的是为了让孩子去感知生活,感受周围环境,认识世界和思考未来。
当然,孩子也并不会因为一时的磨蹭,成为不负责任又拖拉的人。 反倒是父母的包容、理解,会给他更多思考的空间,在每次尝试中学会自我处理、安排事情。
妈妈的催促歌
很早之前,听过一首《妈妈之歌》。 歌曲一出来,就在国外网站被疯狂播放。 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 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 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 起床,起床,快起来! 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 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没有在听啊?! 快起来!
然后记得叠被子! 会热吗? 会冷吗? 你穿那样出门吗? 你的书,你的便当,你的作业呢...... 整首歌曲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
现实生活中,当孩子不按照父母要求的方式去行动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地催促孩子做同一件事。
孩子刚开始可能会内疚不安,但催促的次数越多,孩子就会从内疚变成不耐烦,最后上升为反感、讨厌,甚至憎恨父母的这一行为。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效应,叫超限效应——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
此效应来源于作家马克·吐温。 话说有一次,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他决定多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准备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被反复催促的孩子,心理活动和马克·吐温当时一样,最后就是被“逼急”了,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总而言之,越是被父母催促,孩子的反抗心理愈发高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