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文 | 温林 01
昨天邻居向我抱怨自己儿子。 她唉声叹气:“不管我去上班还是下 班,孩子都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好像根本看不见我,给他打招呼也不理。”
“他才三岁啊,咋对亲妈这么冷漠。不管怎么讨好他,不停给他买玩具买衣服,就是不亲近我。照这样下去,真想把他再送回老家。”
我问:“孩子以前一直在老家?” 她说:“对呀。我不是要上班嘛,就想着他那么小,谁养都一样,6个月的时候就让他奶奶带走了。后来工作忙,也没顾得上回去看他。”
“但即便如此,哪有孩子不爱自己妈啊?这孩子真古怪。”邻居还在生气,而我已不想多说。
图片来源:电影《拜见岳父大人》
孩子违背本性,抗拒母爱,漠视母亲,这是反常的。 反常的行为背后,必然存在反常的心理。 如果你看不见,这种反常,还会继续下去。
02
很多父母认为,离开年幼的孩子无关紧要,因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 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1917年,弗洛伊德就发表了《哀伤与忧郁》,他指出早期母婴分离,将对孩子造成严重影响。 据研究,幼儿被剥夺母爱时的痛苦,相当于成人面对亲人死去时的悲痛。
电影《约翰》,真实记录了17个月大的约翰,离开母亲后,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变化。
图片来源:电影《时时刻刻》
约翰妈妈第二次怀孕生产,便把他送到一家寄宿式保育院。 院里条件很好,配备很多玩具,以及各种尊重幼儿需求的游乐设施,工作人员尽心尽责,也特别和善。
第一天和第二天,约翰表现得都还不错,他对新环境发生了兴趣,不断探索。 但找不到母亲,他有些迷茫无助。
第三天,约翰显得很不开心,他开始疏远人们,独自漫无目的地游荡。 时不时大哭,声嘶力竭。父亲来看望他,他反应迟缓,但渴望跟随父亲离开。
第四天,约翰对照顾他的护士无反应,不再接受任何互动,他开始拒绝吃东西。 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一直到第八天,约翰都没有再吃东西。
图片来源:电影《时时刻刻》
最后,妈妈出现了,要带他回家,约翰号啕大哭,他不肯看妈妈的脸,不接受她的安慰和拥抱。 回到家后,约翰持续冷漠,对妈妈无回应,无需求,他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焦虑痛苦,经常情绪崩溃。
拍摄此记录片的导演很担忧:“孩子这一生可能就此毁了。”
03
因为母婴分离的创伤,不仅体现在幼儿的当下,还可能会影响他之后的成长,甚至一生。 心理学家曾跟踪研究过一位叫玛丽的女孩。 玛丽是一个两岁半的小女孩,可爱,聪明,乖巧。
图片来源:电视剧《查莉成长日记》
突然患病后,在医院整整度过了一年。 在此不得不说,医院条件很舒适,对孩子也特别友好,遵循科学喂养。
但在这一年里,医院以保护无菌环境为由,不允许母亲陪护(20世纪的英国医院普遍如此)。
就此,玛丽享受母爱的权利被剥夺。 治疗结束后,玛丽完全恢复健康,她回到家,却表现得“不再需要妈妈”“好像不知道感情是什么东西”。
她拒绝妈妈拥抱,也不对妈妈撒娇,漠视妈妈的存在。 心理学家看着她慢慢长大,以自我为中心,对哥哥残酷无情,对同学完全漠视。 成绩优异,却越来越孤僻,排斥别人靠近,拒绝亲密。
图片来源:电影《天才少女》
她好像不需要感情,自身也没有感情。 玛丽,再也无法信任他人,她充满戒备,压抑自己,将自己与外界隔绝。 她将内心封闭了。
04
在我们生活中,类似玛丽的人,有很多。 童年被抛弃过的人,成年后“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有一个网友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她说自己从小被寄养在外婆家,7岁时回到父母家。
但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家,与父母的关系很冷淡。 母亲曾主动示好,试图唤回她们的母女情。
图片来源:电影《信笺故事》
“我很反感,觉得母亲这种做法让我很有压力,我渴望被她爱,又特别抗拒她靠近。很矛盾,觉得自己有病。”
后来,她读书,出来工作,发现自己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特别讨厌和别人有稍微亲密的接触,遇到喜欢的人,有好感的人,心里总想,反正会失去,感情不可靠,干嘛要开始。但又真的很想进一步交往。”
已经25岁的她,从没有一个朋友,没有一个亲近的人,感到很绝望。 害怕面临情感抛弃,就干脆不开始,这是遭受过心理创伤的人,普遍拥有的心态。
05
为何会如此?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幼儿与母亲分离后,自身情绪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反抗。 见不到母亲,孩子通过哭泣、黏人、尖叫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图片来源:电影《阳光小美女》
这个阶段,他害怕、迷茫,到处寻找母亲,精神高度紧张。
☞第二个阶段是绝望。 孩子变得无精打采,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没有什么食欲,偶尔会平静地哭泣。 他此时思念母亲,但对见到母亲的期待正逐渐流失。
☞最后一个阶段是疏离。 孩子似乎接受了现实,看起来乖多了,不吵不闹,还会对人微笑,胃口也变好。 这时,孩子好像恢复了正常。 但其实,他在心底,已彻底放弃对母爱的渴求。 只有如此,他才不再痛苦。
图片来源:电影《阳光小美女》
这也是很多父母,发现被迫分离的孩子,狠心让他哭几天,就会恢复正常。 殊不知,这个正常只是表象。
孩子内心,已被看不见的痛苦和绝望,凿出一个惨不忍睹的伤口,哪怕有一天愈合,这伤痕也会伴随一生,时不时就会隐隐作痛,阻碍他再寻新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