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寒叶知秋 于 2017-3-10 14:06 编辑
上周去朋友家做客,她家也是一个男孩儿,5岁多了,每天精力旺盛、上蹿下跳,折腾的朋友精疲力尽。
这孩子看到我们在聊天,凑过来大声跟他妈妈说:“我要吃苹果!”
朋友说:“等一下我跟阿姨说完,我给你洗。”
孩子大声喊道:“不!我现在就要吃!”
这时孩子的奶奶听到了赶紧过来说:“你们聊吧,我给他洗。”
孩子用两手猛地把奶奶一推,差点儿把老人推个趔趄(小男孩儿力气大得很),“我不要你洗!我就要我妈洗!”
朋友立刻批评他说:“怎么能这样!不能推奶奶!”
结果孩子哭闹的更凶,朋友没法子只好赶紧去给他洗了个苹果,才平息风波。
然后朋友对我不好意思地说:“这孩子就是惯的,在家里你看这副小霸王的样子,出去见了陌生人连个屁都不敢放。连跟人家小朋友一起玩儿都得拉着我,让我过去跟人家说带他一起玩儿。”
其实很多家里可能都有这个问题,就是孩子怎么在家凶得要命,出去就“熊”得要死。在家是无法无天的小霸王,出去就像霜打的茄子——蔫儿了,不敢和陌生人说话,被抢了玩具也不敢吱声,还得央求父母去要回来。
难道用“就是惯的”一句话就解释了吗?
这样未免太简单粗暴点,而且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孩子这种双重表现背后,真实的需求和问题,我们并没有看到。
有人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可每个孩子从婴儿时期开始,就开启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探索之旅。即使还不会说话,TA就能很敏感的感受到家中每个人的脾气、性格、以及与自己的关系。
谁是温柔可亲的,谁是冷漠严厉的,谁是有求必应的,孩子小小的心可是门儿清。所以孩子和家中每个人的互动模式也是不一样的。不过总体来说家里人对孩子总是温柔关爱的,在家里孩子总能感受到温暖、安全、放松,所以家这个环境对孩子来说就是个安全的港湾,可以无所顾忌的释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当孩子到了一岁多两岁的时候,慢慢学会说话增进和家人的互动。家就成了孩子第一个人际交往和情绪训练的实验场。
细心的爸妈会发现,孩子并不从一开始就这样。有些孩子大概是从三岁起,或者更早一点两岁多,或者晚一些,才出现了“窝里横在外熊”的情况。
这就是孩子在之前的行为探索中形成了这种模式。而更早的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和家里人,没有在TA的探索中给予正确的反馈。
比如孩子第一次动手打人的时候,确实是孩子不知道什么叫打人,不知道打了人对方会疼,孩子一兴奋起来不知轻重,错把打人当做了打招呼的方式。可是孩子第一次打人时,我们作为家人是如何反馈的呢?
或许妈妈或爸爸赶紧上前斥责孩子:“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对的!” 老人或许说:“孩子不懂事,你跟他说有什么用啊?孙子打我我不疼,没事儿!”
如果孩子打的是爸爸妈妈,可能父母会比较严厉的阻止TA,然后告诫TA不能再这样做。也许孩子听不懂,但TA能从父母的语气、表情中知道这样做,父母不高兴。
所以通常爱打人的孩子都会比较毫无顾忌地打爷爷奶奶,而比较少打父母。如果父母也像老人那样,觉得孩子小不该计较,笑一笑就过去了,那孩子就会无差别统统打了。
年幼的孩子确实不懂事,但他们其实比谁都机灵,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互动中,孩子已经摸清了在家行为的模式:我想要什么就大声喊,喊的越大声他们满足我越快;反正打人了他们也不会怎样,我当然想打就打。
可是到了外面呢?外界环境对孩子来说,本来就是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陌生人可不像家里人那样对TA和颜悦色,有求必应。
孩子打了别的小孩,对方可能会打回来,或者从此不和TA玩儿,又或者对方家长会跑过来不依不饶。
而这时很多父母所做的却是代替孩子去和别人沟通。比如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拉开,斥责孩子,跟被打的小孩道歉,跟对方父母道歉。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自己去探索和他人相处的模式,家长的过多关注和干预,反而使孩子失去了这一机会。
此时孩子虽然知道了不能打人,却没有建立起和他人正确交往的模式。父母的严厉斥责让孩子无所适从,慢慢变得害羞、胆怯,不敢说话。
所以一开始对孩子的引导很重要,父母可以教孩子如何跟别人打招呼,介绍自己,勇敢地说“我想和你们玩儿可以吗?”“我可以玩一会儿你的玩具吗?你也可以玩我的。”
可是我们往往看到有些孩子都6、7岁了,甚至更大的年龄,还是在家里呼来喝去,到外面腼腆害羞。因为他们的父母没能在他们小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反馈,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际互动模式。那个探索的时期孩子一直没能走过去,停留在了那个 阶段。
来源: 在家凶,在外熊,孩子“窝里横”背后的真相,90%的家长都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