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拨开迷雾看未来 于 2016-9-30 22:32 编辑
一位居士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小孩子的思维方式特别有意思。“我儿子小时候,有一次给他剃头,头顶留一撮,周围都剃掉。剃完后孩子照镜子,觉得很奇怪,问我为什么头顶要留着头发,却把周围剃掉了。我就跟儿子说:‘因为你是小孩,这样会显得比较可爱。’孩子想了想:‘哦!我明白了,大人是把头顶中间的剃掉,周围留着显得比较可爱。’ “在上小学前,孩子会讲这样的话,但在上学后他的作文已经开始这么写了:‘今天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我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向了学校。’”
这位居士说,现在他的儿子告诉他,如今再也说不出小时候的这些话了,因为他已经学会了用制式语言的方式去表达了,找不到初心和本心的那种状态了。 这位居士问禅师:“是不是说人长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由本真、初心的那个状态,慢慢走向无明?” 禅师回答他:“某种程度上是这样。有可能一开始就无明,后来越来越无明,增加了无明。”
也就是说年纪越大越无明,越糊涂。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还没有领悟到生命的真相,生命就这样衰退了,是一件多么可怜的事。
我们没有听说过哪位修行的老和尚老糊涂了,老和尚都是越老越明白,越活越明白。一座寺院里,如果有一个80、90岁乃至100岁的老和尚,那就是宝了,镇寺之宝。
当今社会,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但精神上却很难说越来越愉悦。虽然购物、上网、旅游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便利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惬意,然而我们发现,短暂的快乐之后,自己的烦躁与焦虑依旧存在,甚至越来越多,郁闷、迷茫的心境也会不时笼罩心头。
我们的不快乐是很微妙的。有时候,虽然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我们却闷闷不乐,暗暗抱怨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提升,工资没有别人涨得多;还有的时候,同事得到赞美和赏识,我们的内心会酸酸的,黯然神伤;夜深人静,本是安然入梦的时候,我们却为了人际关系复杂、利益分配不均等事彻夜难眠……
是买房购车的压力,是老板的苛刻,还是同事之间的矛盾让我们失去了内心的安宁与祥和?为何即便我们有车有房,跳槽换了公司、换了老板,内心的苦恼仍旧得不到解决?
究其根本,我们的痛苦不是源于外在的人、事、物,而是源于我们内心,外在只是一个“缘”罢了。
从小到大,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内心感受到的,都是这个“我”——我的想法,我的感受,我的喜好,我的自尊,我的利益。有了“我”,也就有了“他”,在我们的观念中就会形成种种与他之间的对立。 但这种对立并非真实存在,只是自己的一种感受。由于我们常常本能地以“我”为中心看待周围的一切,这就造成很多想法是片面和错误的。 其实,这个“我”,说穿了不过是一个因缘和合的产物。
就像是一幅画,画上四肢和脸,加上喜欢的衣服,再加上一些附属物,比如亲人、地位、房子、财产、喜好的东西等,就成了生活中形形**的“我”,成了我们每个人都认为实实在在的“我”。这个“我”是变化无常的,年轻会变得衰老,新的会变成旧的,权力、财产、名利都会时过境迁。
我们不得不承认,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我们真的预测不了,更掌握不了。而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当我们化作一把泥土,重新回归大自然怀抱的那一刻。 所以,为了满足、美化这个变化无常的“我”而拼死拼活、生闷气,实在是划不来。
我们对他人常抱有一份戒备之心,其实最需要提防的倒是自己的烦恼。烦恼一旦出现,我们的内心就会失去安宁,丧失理性与智慧。
要想减轻烦恼,享有快乐,就要从去除烦恼产生的因入手。比如,我们习惯了只在意自己,那现在可以尝试多用一些心思去体会他人的处境和心情,多去关心他人。关心他人的时候,自己那颗紧绷而僵硬的心会变得轻松而柔软。疗治自己的烦恼心病,最好的医方在于利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