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烟台论坛! 请登录/注册 一键登录:
查看: 985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子有方] 你的孩子要多zuo,才能引起你的注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15: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文:黄思思
寺庙外的杂货摊出售一种塑料制的长喇叭,吹出的声音类似凄厉的鸡鸣,但要再嘶哑一些,如果卯足了劲吹,还会出现长长的破音。许多孩子喜欢这个——说是许多,仔细想想多半是感觉上的——原本春节期间就人声鼎沸的寺院,还走到哪里都能听见这杀鸡一样的嘶吼如影随行,让人实在难受。

我闭上眼睛祈求耐心,学着阿宝的师傅那样默念innerpeace,可显然那需要很深的道行才能办到,世俗如我只能皱起眉头,任由刺耳的噪音穿透我的神经,循着声音的方向投去一个厌恶的眼神。

然后我看到,一个大约四五岁的男孩,在使劲吹尽了一口气后,松开手里的喇叭,仰起他有些脏兮兮的脸,期盼地望着他的父亲。再看那位父亲,只是呆木地站在一棵枯树旁,衣袖被来回拉扯着,却全然一副无知觉的模样,机械地啃一口苹果,咀嚼,将嚼烂的果皮噗一口吐在路旁。

我感到我的烦躁在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缓缓升起的悲哀。这个有些恼人的孩子,他没有成熟的语言,只能用他所能及的方式,无效地表达着他的基本需要——长喇叭的吼声是放大的哭喊——看我一眼吧,我需要从你的眼里确认自己,我是不是好的,值不值得被你们所爱。然而那双被期盼的眼里,没有光辉因他而闪烁,它甚至没有焦点,只是空洞地投向一堵墙。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可以见到这类孩子,他们哭闹,尖叫,上蹿下跳,再大一点,甚至到处闯祸,今天打碎邻居家的玻璃,明天因为打架被老师请家长。我们会说,这些孩子怎么如此难养,却极少去想他们为何这样。为什么他们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吸引到目光?

多半是厌恶的目光,他们能感受到,哦,我又被讨厌了,这个世界并不欢迎我。于是可以理解,那些带有冒犯和攻击意味的行为,其实是为了掩饰他的低自尊感,为了逃避那不愿直视的自体的破碎。同时他们也会感到,即使不被喜爱,也总比面对一潭死水要好。

科胡特曾提出,攻击性并非人生而具有的本能,而是一个没有反应的环境所生出的分解产物。它源于婴儿时期需求不被满足时夸大性自体所体验到的绝望,继而产生破坏和摧毁不受控制的自体客体的冲动。说简单点就是心中的画面在上演一拳一字的拷问,你!为!什!么!不!理!我!


有人会说,婴儿那么小,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是忽视,这能对他产生多大影响?那我们就设想一个环境,它能提供生存必要的空气,水,和食物,唯独就是没有人提供反应,然后我们把一个成年人放到里面,猜猜他能受多久?

还真有人做过类似的实验,加拿大蒙特利尔海勃实验室所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它设置的条件更加变态一些,除了将被试从人群中隔开,还想了各种办法限制被试的视觉听觉触觉,结果几小时之后被试就开始感到恐慌,产生幻觉,没几个人愿意忍受三天以上,并且实验证明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被试会产生各种情绪行为障碍和躯体症状。

成人都是如此,何况耐受能力远不可比的婴儿。所以认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不过是成人对孩子需求的无知,或者说这是成年人故意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然后就可以允许自己蒙着眼睛报复童年,只不过这个童年是新一代的童年,被迫重复体验一遍上一代人假装遗忘的痛。
板凳
发表于 2016-3-20 10:18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了解孩子的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3-18 11:06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里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社区地图 | 删帖帮助 | 手机版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