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静听花开花落 于 2018-3-1 10:39 编辑
文丨鱼爸 1 前几天,一位妈妈说过完节就面临一个很纠结的选择。 因为家里的一些特殊情况,她不得不考虑把1岁多的孩子送回老家,或者放在自己的哥哥家,由妈妈帮忙照看。
我听了她的讲述,觉得没有到非跟孩子分离不可的境地。只是家里老人觉得她可以去上班,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
老人劝说孩子小,给谁带都一样。 可是她跟丈夫还是不舍得,想把孩子留在身边。 老人说小夫妻不懂事,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我们这一代父母,很多很多人都有过留守的经历。 当童年时缺爱的孩子长大后,为人父母,更想着给孩子好的呵护,因为那样的感受刻骨铭心。 而且身边还有很多留守的小伙伴,已然在留守中迷失了自己。
我跟她说,如果不是被生活逼得没有选择,请坚持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
黛安·伦曼斯有一首小诗写到: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 我会先建立自尊,再决定盖房子。 我会多用手指来画图,少用手指来指。 我会少教训多沟通。 我会少用眼睛看表,多用眼睛看世界。 我会跑到更多的原野看更多的星星。 ……
可惜的是,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且不能回转,更不能重来。 错过了真的就错过了。 2 有很多的人都觉得孩子小的时候是不需要父母的。 理由是孩子小,谁带都一样。
其实这个理由是最站不住脚的,可是从纯喂养的角度来说,却看上去很有道理。 但是孩子不仅仅需要喂饱就行,他们还有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谈及个体发展时提到“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里的情感发展构成了人类个体心理健康地基础。”
心理发展直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幸福快乐的人。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他会一直都被自卑包围着。
在孩子成长的初期,谁能给孩子最好的心理呵护? 当然不是心理学家,因为他们没有你那么了解你的孩子。也不是亲戚朋友,他们会爱孩子,但其中还是会隔着一点东西。 最能胜任这个工作的就是父母。
3 过年的时候回老家,看到亲戚家多了一个3岁的男孩。 那个孩子一见到我们就赶紧躲起来。
你叫他过来吃东西,他就在那扶着门看着你,怎么叫都不敢过来。 我拿了一点糖果给他,没想到他赶紧跑了。亲戚说这个是一个表侄女的儿子。
因为孩子的父母在外边生了第三胎。所以只能把这个孩子寄养在这边。过年的时候也没有回来。 吃饭的时候,那个孩子就乖乖地端着碗在旁边的小桌子上吃,不吵不闹。 看到其他的孩子玩,就一个人站在边上看着。饭后,大人们逗小孩。
有人就问他3加3等于几。 他把手指放在身后掰了老半天才怯怯地说等于7。大人哈哈大笑,边上的孩子说错了错了。
“他脑子笨啊!不要逗他。”亲戚轻描淡写地跟客人说。只见孩子低着头,脸胀得红红的。没有哭也没有闹。 这时你会惊奇地发现,小小的他竟然出乎寻常的懂事。因为亲戚家本来就有两个孩子。
那两个孩子常常在爷爷怀里蹦来蹦去。这个“外来”的他只能小心翼翼。 他就这样被贴着标签、有着跟自己年龄毫不相符的懂事。在这样的原生环境中成长,今后心理肯定会出问题。
温尼科特同时指出“未成熟即离家的儿童所所遭受的远不至于亲身体验的忧伤,事实上达到了熄灭情感的地步。”他在实际调研中发现,那些心理定位上被摧毁的儿童,一般是那些原来在家就缺乏好的照料的孩子,而早期照料良好的儿童更能够很好地驾驭环境。
很多案例指出:很多问题孩子,小时候都常常表现出压抑性地乖巧。而到了青春期,他们的问题就报复性的出现,容易发展出反社会人格,叛逆,形成坏的癖好等。
所以,当父母将来有一天捶胸顿足地教训孩子时。内心最后悔的应该是当年没有好好养大孩子,想要重来一次就好。 感慨自己的亲生孩子,竟然形同陌路。
我想对一个孩子最大的伤害,往往是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看不见。 而在孩子长大后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却紧紧跟着,步步相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