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3649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8-2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1 12:03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北京
3、 寄予希望比命令更有效
“去把碗筷收拾了”“把垃圾倒了”,生硬、强迫的命令语气容易激发孩子的反抗心理:你要我往东,我偏要往西。
家长可以通过描述事实的方法,“垃圾桶满了哦”,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该做出什么行动,这种自发性的行为更有利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可以通过寄予希望的方式,比如“如果你能自己收拾房间了,妈妈会为你感到特别骄傲”。这种给出对孩子的期待的方法,激发了孩子的内驱力,孩子不自觉会想着为达到父母的期望而努力。
4、 主观评判最伤人
父母经常爱自以为是地判断事情:“是你先动手的吧”、“肯定是你弄坏的”,一遇到事情就不分青红皂白怪到自家孩子身上,只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破坏孩子心中对父母的信任感。
当亲子之间信任不再,父母的威信力也就无从谈起,孩子当然会对父母管教视若无睹。
不管遇到什么事,父母不要先入为主地去评判事情真相,给孩子描述和解释的机会,这样才能明白他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心理需求。
比如看到杯子摔碎在地,不要说:“是你干的吧!”,问问孩子“怎么杯子摔了呀?”,听听孩子的描述,再给他正确的引导。
5、 直接否定不明智
父母再怎么生气,也不要直接去否定孩子。“真是胆小”、“这都做不好,还能有什么用”、“笨死了”。
没有人喜欢跟总是否定自己的人交流。
做父母的不要觉得孩子小、不懂事,相反他们的心思有时候更加敏感纤细,我们要懂得体会孩子的感受。哪怕是批评孩子也要就事论事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孩子的某个行为错了,与其直接批评否定他,不如说出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和给别人带来的感受,避免攻击孩子的人格。
6、 注重身体语言
当孩子情绪不佳,或者父母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好好说话时,不妨利用身体语言传达对孩子的关心与爱。
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真切的拥抱,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等到孩子平静下来,思路清晰了,这时候进行恰当的教育和引导是效果最好的。
人非圣贤,父母在与孩子朝夕相处中难免会被鸡毛蒜皮、柴米油盐耗尽了耐心,不自觉地不能跟孩子好好说话,这是人之常情,不必过于自责。
但是作为父母要知道的是,与孩子好好说话,目的不是仅仅让孩子听话,而是让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听懂父母,从中得到触动和感染,激发自身的能量,从而更好地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