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原因:
这会让你非常不爽
拖延症患者把太多时间都浪费在黑暗游乐场了。要是你按时完成了任务,就完全可以用这些时间来享受那些毫无压力的闲适时光。难道这让你很开心么?
拖延最终是出卖了自己
他们最后都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子的感受煎熬着他的内心,让他变得自卑,充满悔恨。
需要做的也许可以完成,但是想要做的却永远都做不到
也许拖延症患者的职业充满了Deadline,这能让他不被开除。但是生活中其他的事情呢?比如健身,做一顿美餐,学着弹吉他,读一本书,写书,甚至大胆的跳槽到更好的公司。这是事情都不会发生,因为没有deadline,没有慌乱怪,拖延症患者永远都做不到。这些事情拓展我们的经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幸福感,这些事情对于大多数拖延症患者来说,最后都变成了从未开始的压箱底的陈年旧事。
如何打败拖延症?我首先想说,非常讽刺的是,我在写这篇“战胜拖延症”的时候,自己就正在被拖延症虐的死去活来。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在介绍**安全时开枪打中了自己的脚趾一样。我和广大拖延症患者一起,衷心希望未来的帖子能够不受拖延症的困扰。
开始讨论几点注意事项:
· 我不是什么有心理医师资格证的专业人士,只不过是一个一辈子都在和拖延症作斗争的普通人罢了。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战胜拖延症,但是我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有了明显的进展,我这篇文章就是向大家介绍那些我使用过的证明有效的方法。
· 这个帖子里面,我说的拖延症人群包括“真性拖延症”和“假性拖延症”。这两种拖延症患者的界限其实没那么分明,我认识的人经常从假的变成真的,再变回去。但是如果你已经是“晚期拖延症”患者,那么可能这篇文章的内容就不太足够够能解决你的问题了。
· 这个帖子没有按时发表,不是因为我写了几千年。而是因为昨天晚上当我本来应该打开电脑写这个帖子的时候,我却打开了谷歌地球,然后在全世界飞来飞去,最后在印度的上空逛了好几个小时。没什么理由,大概只是因为我觉得我应该“多了解点印度“。我真是病的不轻。
这个帖子里面我会更加专业严肃一些,因为虽然大家都很喜欢开拖延症患者的玩笑,但是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个实实在在的,非常影响幸福感的问题。
那么让我们开始。上一篇我们深入拖延症患者的内心挣扎,仔细观察了拖延的心理机制是怎么样子的。但是这个星期我们想要解决拖延症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观察。让我们首先解开拖延症患者的心结,思考一下到底拖延为什么发生:
我们已经知道了即时奖励猴子,也知道这只猴子能够打败理智占领人们的行为控制中心,最终让我们拖延,但是真实情况比这个还要复杂。
拖延症患者拖延已经成了习惯,甚至到了成瘾的边缘。他们一直习惯于让那个猴子赢得战斗。虽然他们觉得自己在和拖延症进行着斗争,但是用的都是每次都失败的老方法。其实内心深处,他们知道猴子最后会赢的。他发誓要改变现状,但是这些誓言最后都付诸东流。那么为什么一个有理智的人,要这样子一遍遍重蹈覆辙?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他对于战胜拖延症没有信心。所以他一遍一遍地被这种自我奴役击败。拖延症犯病的一般套路是这样子的:
那些“需要做的事情”,我要等到最后一分钟再去着手。然后这种紧张让我惊慌失措,导致我要不是不能做出最好的工作,要不就是直接崩溃什么都做不了。至于“想要做的事情”,我要不就坚持不到最后,或者,哦我们就诚实点吧,我根本就不去开始。
拖延症这种病的发生并不是毫无理由的。想要解决它,光是“自律“或者”改掉坏习惯“这种没用的字眼都是不够的。他问题的源头深深植根于他们的犯病套路中,所以要想改掉拖延症,就必须改掉他们每天的套路。
在我们试图改变拖延症患者的套路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明白,拖延症患者最终的康复目标。正确的做事习惯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而拖延症患者都是在哪里遇到的问题呢?
完成一件事, 开始:计划。
计划拖延症患者最喜欢计划了!为什么?很简单,因为计划不需要你去真正的做什么事情,而做事就是拖延症患者的死穴。
但是在拖延症患者做计划的时候,他们喜欢用一种模糊而且不考虑现实和细节的方式来计划,所以他们的计划最后导致他们什么都做不成。拖延症患者的计划就是行动者的噩梦:
计划里都是模糊不清,吓人的任务和事业。
这样子一个充满矫情吓人的任务的计划,真是让即时奖励猴子呵呵了。当你这么列计划的时候,猴子会说:“哦呵呵,这样子真是完美的不得了。而且超级简单呢!”就算你的年幼无知的良心觉得自己能够在某个时候能够完成这个列表,但是猴子心知肚明,在你的潜意识里面,你根本就不想去完成这些任务。
但是事物的另一面,有效的计划反而能够帮助你成功的完成任务。有效计划的需要你能够做到“模糊而吓人”计划做不到的:
有效计划越长越好,并且要有优先级:
一个有效计划刚开始应该越长越好,但是在计划的后期,你应该给每一个任务都进行分级,直到最后得到一个最重要的任务。这个任务应该是对你最重要的,具体一点,这个任务应该是最能够增加你的幸福感的。如果有其他要紧的任务需要尽快完成,那么就尽快完成这些任务,以便给那些重要的任务留下足够的时间。拖延症患者非常喜欢用那些“紧急任务”来当作借口,把重要的任务一直往后拖。
有效计划能够让那些模糊不清的任务变得清晰起来。
我们都清楚那些所谓的“模糊”任务是怎么回事。一个模糊的任务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你既不知道应该从哪里下手,也不知道有了问题应该去哪里寻求答案。
假设你的梦想是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手机应用,因为你知道如果你作出了这个应用你就有可能炒了你的老板,变成一个全职的程序员。你肯定不会花钱去把这个程序外包给别人,因为你也觉得不会编程在21世纪就算是文盲了。所以你决定把“最重要任务”这个桂冠给予”学编程“。真是让人为之一振是不是?
呃,其实一点都不让人为之一振。因为”学编程“这个任务实在是太模糊了。每次你觉得你应该开始做这项任务的时候,你同时会觉得你应该检查一下你的邮箱收件箱,或者你的厨房地板该清理了。你永远都不可能靠着“学编程”真正开始学习编程。
为了使我们的这个条目变得清晰,你需要通过阅读,研究,问问题来搞清楚到底如何学习编程,你需要清楚学习编程需要哪些必须的步骤,而且你需要知道每一步需要多长时间。于是搞清一个任务就让“学编程”:
变成了这个:
有效计划把吓人的项目变成可以实现的,清晰,便于管理的小任务。
模糊任务加上吓人项目就变成了即时奖励猴子的大补丸。就算你把任务变得不那么模糊了,这并不代表你的任务就变得不吓人了。让任务变得不那么吓人,需要明白以下事实:
一个伟大,光辉的成就从长远来看,都是由一系列很多平凡,不光辉的任务组成的。
没有人能够“造一座房子”。人们只能一块砖一块瓦地垒,最后才能得到一座房子。拖延症患者都是伟大的梦想家,他们最爱幻想自己未来有一天能够建造的别墅,但是他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做一个灰头土脸的建筑师,每天有条不紊地垒一些砖块,直到有一天房子赫然出现在面前。
基本上所有庞大的事业,都可以被分解为一个核心的步骤,也就是房子的砖块。真正的作家每天都写几页东西,放几块砖头,但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作家什么都不写。这两类作家的每一天98%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就是者几页作品。但是一年以后,真正的作家已经完成了书的初稿,但是急功近利的作家还是什么都没有。
所以最后事情都归结于着小小的砖块。
不过好消息是,垒一块砖并不是什么吓人的事情。但是垒砖块这种事情需要计划,所以计划的最后一步是把垒砖块整合到你的日历里面去。每一个垒砖块的计划都必须完成,没有任何商量和妥协的余地。毕竟,这项任务是“最重要的”,最能给你带来幸福感的,不是么?开始执行任务的第一天是最重要的。你没办法计划“九月份开始学编程”,但是你可以计划“九月21日7:00-8:00学编程“。
好了,现在你已经学会了如何进行有效的计划,那么就让我们开始考虑如何继续”行动“:
行动并不是拖延症患者不喜欢“行动”这个概念。他们看着自己日历上面搬砖的计划,心里想着“太好了,一定很有意思”。他们这么想,完全是因为他们在心中描绘未来完成任务的情景的时候,完全忘记了吧即时奖励猴子这个元素加入他们的考虑之中。拖延症患者的未来愿景中似乎从来都没有猴子。
但是当日历上需要搬砖垒砖的时刻真正到来了,拖延症患者就开始做他们最擅长的事情了——把控制权拱手交给猴子,然后让猴子把一切都玩坏。
既然我们刚才已经得出了结论,完成某件事最后都可以分解成一件件小任务,我们似乎已经确定并且孤立了问题所在。让我们画个图来描述垒砖块时刻的具体挑战:
这个图展示了每次你开始任务时的挑战,不管你是要为了明天的展示做PPT,还是去慢跑,写剧本,或者其他什么你想要做的事情。”关键入口“是你正式开始着手于任务。“黑暗森林”是正在做任务的过程。一旦你完成了任务,你就到达了”快乐游乐场“这个地方。在这里,你能够享受到完成任务的如释重负和满足感。有时候你做任务无比专注,以至于你进入了所谓的”心流“,在心流中你完全沉浸在任务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这些应该走的路径看起来应该是这样子的:
看起来挺简单的,是吧?
呃,可惜的是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他们一般都看不到“快乐游乐场”和“心流”。
举个例子,这就是某些从来都不会开始任务的拖延症患者,因为他从来都找不到“关键入口”。他一般都在黑暗游乐场之中游荡好几个小时,自怨自艾,完不成任何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