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情系海参崴 于 2018-4-8 15:54 编辑
先前沸沸扬扬的大数据“杀熟”事件已经映入大众的眼皮子底下。
然而“杀熟”并不是一件只存在于互联网上的事,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杀熟”也是无处不在的,只不过以往并没有把这些事给上一个统称。
引用文中的一句话:真正的无知,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作者:维小维
1
最近跟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聊天,他说自己是某专车app的忠实用户,每天上下班为了不要挤地铁,都会坐专车。
但是,不久后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以前自己从家到公司同样路线是16元,自从成为那个专车软件的黑金会员之后,每天一模一样的路程居然变成21元了。
而且更为神奇的是,自媒体人身上都有n部手机,他用苹果手机打车的钱,居然比安卓要贵。这不明显是觉得用苹果的都是土豪吗?
显而易见,这个打车软件的背后,一定精明地计算了大数据。
他们都知道,这个自媒体朋友对价格不敏感,对于这种用户就该多收一点。
除了这个事情,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也曾经提及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机会,他直接通过酒店的前台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
于是,他很气愤,用朋友的账号登陆那个旅行服务网站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传说中的“杀熟”,就是这种利用信任的压榨。
买电影票,发现自己变了高级账户后付费竟然比普通账户时还多;买视频会员,苹果手机买的时候比安卓手机要贵。
这种“因为了解你,所以更宰你”的现象,本质上就是一种经济学角度的“价格歧视”——对更信任你、更需要你的人,收取更高的费用。
我不禁想起了最近听到的两个故事。“杀熟”何止存在于各种软件的大数据当中,在职场中,简直也是无处不在。
2
我的一个粉丝,是在杭州工作的IT工程师,给我讲了一个让人听着就心疼的被“杀熟”故事。
对于我这种对着电脑“控制面板”就开始发怵的人来说,这种会用代码敲出一个App的人,简直跟我就不是一个物种,他是神。
我们就暂且叫他大神吧。
大四的时候,大神和两个合伙人一起创业搞了一个自助打印机项目,当时项目开发好了,就差推广了。
本来嘛,既然产品都做好了,直接把项目技术卖了也能赚点钱。
但是,他们都是一腔热血的年轻人,把产品当自家孩子看,特别想把它推广到宇宙星辰(嗯嗯,我承认,当妈的都这心情)。
当时,他们所在的一个产业园,有一个特别相熟的领导,把他们的项目推荐给一个专门找投资者的中介,就是那种拉皮条的投资顾问吧。
那位他们仨特别信任的领导说,
那个人(中介)很多资源的,他能找到老板愿意投100万,你们就去陪他聊聊吧。
三个小帅哥,才念大四,刚出茅庐,听到这样的好消息,拿了中介的电话就兴高采烈地打车过去,还做好了材料准备路演。
要知道,他们平时都是骑共享单车的。
还差一段路就到约见的办公楼,大神收到了中介的电话,他说拉回来的老板很满意你们的项目,我现在正在请他们吃饭,要不,你总得,哈……买个单吧!
三个帅哥埋头合计了一下,感觉这项目有戏了!自己就要成为明日之星,说不定马云也能亲自接见我们了呢,真好!
为了表示对这个中介方的感谢,他们把身上所有能找到的钱聚在一起,凑了3万,给对方支付宝转了过去。
他们一路兴致高昂地想着,今天是不是回去吃一顿好的庆祝下,吃小龙虾好还是吃大闸蟹好,要是以后见马云吃胖了可不好啊……
他们到了约见的那个办公楼,好不容易找到了那个门牌号,结果推门进去,一脸懵逼。
里面的人也一脸懵逼,问他们,找谁?
他们说,找黄老板。里面的人更加二脸懵逼,三脸懵逼,没有这个人哦……
欲。哭。无。泪。
三个人立马打电话给那个中介方,早就已经关机,打开微信发信息,变成了一个红色的惊叹号。
他们给了这个骗子身上所有的钱,连支撑到找到融资的钱也没有了。
说到这里,大神略微有点停顿。
我问,你们哭了吗?他说,没有,不过我们当天没有吃饭,没有睡觉。
我隔着屏幕,都能听见他心碎的声音。
这世界所有的骗局结局都一样,甚至连开头都一样——都是因为相信,对熟人、对殷勤天真的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