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说到孩子撒谎,不少家长就会心头一紧,很担心从此孩子走上歧路。在育儿专家眼中,撒谎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应该重新看待这种本能,而不是一味否定它。
作者:杨逸
在英国的《儿童十大宣言》中就有一条申明:孩子有权撒谎保护自己。尽管如此,当人们一说到撒谎,尤其是说到孩子撒谎的时候,评判心、道德感还是会冒出来,大家会联想到不诚实的品格问题。这样的自动联想,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几个不同的“撒谎”阶段。每个阶段的“谎言”有着各自的内涵,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内涵,并区别对待,帮助孩子顺利渡过每一个“撒谎”期。
关注撒谎背后的原因
放学了,妈妈准时来接芸芸,上了车,芸芸告诉妈妈:“今天老师给我贴了三颗小星星,小美只有一颗,我比小美表现好。”第二天,芸芸又对妈妈说:“老师会选我做白雪公主,因为讲故事的时候,我最安静,我比小美表现好。”妈妈问:“做白雪公主,是游戏吗?”芸芸说:“不是的,是要跳舞表演的。”
妈妈听得有点云里雾里,深怕孩子有什么事没说清楚,就给老师发了个微信,结果老师说没有表演,也没有选谁做白雪公主,再仔细一问,发现小星星的事也是芸芸杜撰的,妈妈一下子觉得心里拔凉拔凉的。心想,自己的女儿怎么就学会撒谎了呢?
芸芸已经4岁多了,上幼儿园中班,小美是芸芸的好朋友,不过也是“竞争对手”,小美性格开朗活跃,参加活动特别积极。相对来说芸芸就要被动一些 。老师平时会比较多地表扬主动积极的小美,那么芸芸自然会有些失落,小女孩内心对同伴产生嫉妒是非常正常的。芸芸对妈妈编的谎话,实际上表达的是她的想象或者期待。这个年龄的孩子常常游走于现实和幻想之间,所以不要把孩子这种行为定义为撒谎,我觉得定义为“假想”更为恰当。
幸亏老师提醒,芸芸妈妈才没有贸然揭穿女儿的“谎言”。孩子通过编织假想故事向妈妈表露了隐藏在她内心的需求,如果被妈妈揭穿,对孩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非但孩子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倾听,而且还平添了不被妈妈信任的糟糕感受,这会促使孩子更加不认可自己。
芸芸期望自己像小美一样被关注,认为只有比小美更优秀,才觉得自己是被认可的,为什么芸芸的注意力始终都在小美身上,这才是重要的关键的问题,父母需要从教养中、从环境中找到真正的原因。不必纠结孩子说了假话这件事,学会倾听孩子的假想故事,才能帮到孩子。
关于说谎,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特点
5岁以前,孩子以为妈妈什么都知道,自己想着要吃冰淇淋,不用说妈妈就知道。5岁以后,孩子发现,事情不是这样的,妈妈根本不会读心术。自己心里想的事情,不说出来,妈妈就不会知道。这是个大发现,大约就从这个年龄开始,孩子用故意撒谎来测试这个新发现,撒谎变成了猜谜游戏,爸爸妈妈别焦虑,别认真、更别显得太聪明,总是揭穿孩子的谎话,会让孩子非常扫兴。要知道孩子能成功地忽悠爸妈一把,一定会乐开怀的。
到了6岁,7岁 ,孩子不再玩猜谜游戏了,他们已经非常确信:“我不说,妈妈是不知道的; 我不说,老师也是不知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