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4040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4-4-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9-7 13:25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 换个观点,学习和压力共处 应对消极工作观,处理压力,威特利认为我们要回归对自己的清楚认识,也就是掌握自己的自尊,内心的价值感,不去过份抵抗压力的源头,而是在压力中厘清自己当前的处境,未来的方向,并从整体的生命视角──生活不是只有工作,人生也不是只有现在──换个角度看工作带来的压力,让我们有办法找出和压力共处的方法。
这套观点来自认知行为疗法(RET),由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他有一套认知的ABC模型。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事件的方式,决定我们的情绪,以及我们应对事件的方法。譬如今天我们做好简报,某位长官对简报提出批评,然后我把他的批评视为「他就是要和我过不去」,而不是讨论简报内容的好坏。
又好比今天我们的伴侣,可能两天没跟我们通电话,我们就认为「他肯定是不爱我了」,进而认为「他不爱我的原因,一定是我不够好」,那么我们就会被自己的想法伤害。
对此,威特利提出几点面对事件的积极信念,使我们一方面避免消极想法,增加我们不必要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积极信念,面对与转化压力:
1. 在小的压力激化成更大的情绪之前,就先处理
2. 在需要时向外寻求帮助
3. 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
4. 明确表达自己希望被对待的方式
5. 努力制定能惠及多数人的方案
6. 敞开心胸接受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
7. 接受赞美时,不忘表示感谢
8. 和他们保持良好,平顺的人际交流
9. 当工作遭遇困难时,就事论事,而非贬低自己
10. 练习积极的倾听,关注他人,打开良好的沟通管道
11. 正视挫败,不把问题当成灾难,而是挑战
§ 结语:记得充电 前些日子听了咨询师卢美妏的演讲,她对于一个人的心力,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她说处理压力的核心方法,就是随时关注自己的内心:
我们的心力就像「手机电池」,我们平常很少关注它还有多少电。往往等到电量可能只剩10%,电量严重不足的时候,我们才急着找「插座」,想赶快充电。但往往这时候我们找不到插座,于是电量耗尽。
手机电量耗尽会自动关机,人的心力耗尽,同样会自动关机。而一个人自动关机的方式,可能是一场严重的精神崩溃。
面对工作压力,其实是一场如何把握人生,不要让人生失衡的学问。
即使我们用尽一切处理好工作,我们还是会被工作的压力击垮,因为如果我们因为工作而忽视生活其他重要的部份,我们将活得无比孤独,就算工作满意,也会失去威特利所说的人际关系与人生意义,影响家庭、爱情等极富价值的生活面向。
初入社会,难免我们会过份专注工作,专注到忘记自己,甚至成为工作的奴隶。至少我的经验如此,当我并非仅为自己而战的时候,较能在压力中拿出最佳表现。
生活是马拉松,工作何尝不是。
路还长,别忘了给自己的心充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