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2622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3-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8-12 13:46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如何才能防止出现这类问题?
我个人认为要事先做好情况摸底,这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对公司人力状况十分了解,能够提前预判该岗位的“竞争者”,并提前做好工作预案。尤其对“落选者”,要及时请高层领导“跟进辅导”,让其认识到“落选”并非对个人能力的质疑,而仅仅是“匹配度”不够的问题,并帮助他找到更为适合的职业发展道路。
从另一方面来说,就需要拓宽公司的人才发展平台,让人才都有发挥的机会和空间。在文化上,要引导员工多经营“能力”,少关注“岗位”;在机制上,要调整薪酬体系和激励方式;在组织上,要关注领导力建设,增加组织敏捷性;在愿景上,要提出激动人心的远大理想。只有人人在公司内部找到愿意付出的舞台,此时“竞聘”才能产生其真正的威力。
三、别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
这是一个“内部招聘”老问题。因为内部选拔的人才受公司文化的浸淫,在工作习惯、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上往往会有思维定式,因此经常性会产生“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个人认为,这在公司发展良好,经营业绩优良时并无不可当,但公司在业绩受挫,进入未知市场,或拓展发展领域时,此种问题有时就会拖累组织转型。
如何才能防止出现这类问题?
首先,还是要对内部招聘的岗位有一张清晰,明确的“标准清单”,仔细审视内部候选人是否满足“清单”上列明的能力。在组织转型的关键过程中,要将“拥抱变化”作为发展的“关键能力”之一,不要放弃对那些特立独行,思维跳跃,甚至有些异想天开员工的关注。
其次,要及时调整领导力建设。如何开展领导力发展,个人认为不要过分关注模型和漂亮的词汇,“干起来”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标准。将公司的高潜队伍放到最为艰苦的环境中让他们亲身去实践解决那些最为复杂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加强组织对他们的支持和辅导。我相信,撇开测评层面的数字,亲身的经历对于个人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在组织内部创造“惊喜”。在GE中实践的“逆向导师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GE让高管们定期提出自己想学习的新知识和新领域,请年轻员工作为导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不断创造“惊喜”,在组织中营造开放、创新、变化的企业文化,并利用组织架构的调整,使得内部招聘的员工热**,紧跟形势,能够持续不断的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内部招聘”仍然是组织在人才选拔时的首选,但无论何种管理手段,必定有其两面性,如何放大正向作用,降低负面效果,是考验管理者管理智慧和工作技巧的挑战。我相信,只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每个人都能发现事物不同寻常的精彩一面。(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