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54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3-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寒门从不出贵子2015年3月9日 09:24
贵不贵的,是等级社会用词,透着腐朽味。不过姑且用着,符合大家的习惯 - 文革后,恢复高考的前几年,大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即所谓的寒门,这很正常。那个时候中国80%以上的人在农村。77,78级大学生中,好多还是下乡知青。也算来自农村。
- 现在,农村人口的比重大为降低,城市普遍膨胀。比如北京的人口,改革以后翻了三番,比总人口增加的速度快多了。县城更甚,如今,富裕了的农民,基本都到县城落户了。
- 于是,来自城市,尤其是县城的大学生,占了多数。这是城市化的成果,是社会进步的成果。寒门不再出所谓贵子,是正常现象。
- 相比农民,城里人更重视孩子的教育。因为他们自己更有文化,更知道教育的重要。城里人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也比农民更大。一个城市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得花多少钱啊!城里的孩子,普遍更勤奋,学习压力更大,因为他们从幼儿园小学就知道,目标就是高考。相比较,农民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是很少的。学生随时可能被辍学,因为多数农民认为孩子上学是赔钱买卖。功利之心呀。
- 有人说学费贵,农民上不起。现在,各种渠道的资助体系健全,认为考上也上不起,是不懂或者瞎起哄的说法。城里人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农民多不愿意承担。但这个风险是很小的。这就是农民意识或者见识的落后。
- 寒门出贵子最难的是文革前。你会发现,领导的子女们都上了最好的大学,原因你懂的。至于文革中,工农兵推荐上大学,是对大学和知识的侮辱。是耻辱的个例,也是极不公平的。
- 在大家认为寒门还出贵子的十年、二十年前,高考录取的不规范,是非常严重的。比如山东省,一个地区(地级市)一个分数线,比如招生人员手里都拿着一大堆条子等等。
- 现在的录取过程相对更透明,更公正。不管是不是寒门,分数面前(同一个考区)人人平等。
- 就是在农村,能考上大学的,也是相对富裕的家庭,是农民中的贵族阶层。
- 寒门不出贵子,是古往今来的事实,在科举年代,没有钱,没有资助,也是当不了举人,中不了进士的。记得阿忆有个节目说的就是这个事。
- 上大学,是一种投资行为,或者说是富人的举措,寒门本不该出贵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