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678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4-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婉儿妈 于 2018-5-11 12:27 编辑
作者:鱼爸
1
童年的经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儿时经历的恐惧、创伤和被忽视会直接影响大脑的发育,从而影响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和行为。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非常不易,但破坏却只是一句话的事。
为人父母,有些话真的要少说,最好不要说。
下面的一些话,你是不是对孩子说过呢?
“你怎么这么没用”
上次带儿子去公园玩的时候。
看到几个小朋友在沙堆里争玩沙的工具。
有一个四岁多的孩子因为性情比较温和,看上去就不擅长争抢。
所以他的铲子还被一个比他小的孩子抢去了。
这时他就哭着找妈妈。
没想到妈妈怒容满面地跟他说:“你怎么这么没用啊!真是笨,每次都这样,就知道哭哭哭”
“哭能当饭吃啊,活该被欺负。”
这时被骂的孩子站在那就像木头人一样。
那个抢了东西的孩子也跑上了妈妈。
这个妈妈跟他说“宝贝,把这个铲子送给那个哥哥玩一下好不好?”
“不行,是我的。”
“我知道他是你先拿到的,但这是公共的地方,大家都能排队玩,要分享哦!”
“不行,不给!”
“好吧,那你先玩一会,等会再说吧。”
这个孩子开开心心玩去了。
过了一会他就跑到那个哥哥面前,把铲子给他。
而这个孩子怯生生地瞧了妈妈一眼。
“给你就拿着啊!未必这也要我教啊!”
更是火焰冲天。
面对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争东西时。
很多孩子输了本来没什么,哭哭也就好了。
但是父母的指责,却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伤害。
温和的性情被赶进了自卑地深渊,打上了“没用”的标签。
背着这个标签的孩子,还会有信心去面对复杂的世界吗?
他们往往躲进父母的怀里,或者把自己锁在角落里。
安全感被一点点吞噬。
当你责备孩子没用的时候。
不要咬牙切齿,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其实很多时候,你发火只是觉得自己的脸挂不住而已。
很多的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作品。
作品好就脸上有光。
孩子没做好,就觉得自己没面子。
而忽视了孩子的也是一个小小的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个体。
2
如果要找一句话瞬间把孩子吓哭。
非这句话不可:“妈妈不要你了”
很多的父母会威胁孩子,“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然后孩子马上就吓得脸色大变。
赶紧做服从状。
这时大人心里就乐呵了,觉得这方法管用。
而很多时候,周边的人也会这样逗孩子。
记得那时候儿子在乡下奶奶家的时候。
我妈的一个朋友逗儿子,说“你妈妈不要你了吧,怎么都不带你玩啊。”
当时儿子没有理会。
她还来劲了,连着说了好几遍。
当时我听到心里很不舒服。
只是碍于情面,只能去把儿子拉开。
然后带到房间里,跟他说“妈妈是最爱你的人,跟爸爸一样爱你。那个奶奶乱说的。”
“我知道啊,所以我没说话啊!”
幸好小家伙内心够强大了。
我们都知道哪有妈妈不要自己孩子的呢?
所以觉得开开玩笑是没有关系的。
可是孩子真的会信,他们无法去了解人内心的复杂感情,只能看到你的表情和动作,还把你的话当真。
两岁以前的孩子,非常依恋自己的父母。
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心理上的安全保障,支撑他们去勇敢地探索外部世界。
所以父母自己用假装遗弃孩子的招数来管教孩子。
或者常常外人开这种玩笑的孩子。
会感到焦虑,甚至会讨厌妈妈,抵触妈妈,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当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被否定,甚至被切断。
这样的孩子往往难以跟其他人形成稳定亲密的关系。
反而具有攻击性和情绪非常多变。
3
“你不这样做,我就不高兴了啊”
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场景。
在我们中国式聚会中屡见不鲜。
记得有一次放假,去一个亲戚家。
几个孩子在一起玩的开心。
大人们也聊得很起劲。
突然有一个眼尖的人瞧见了阳台处的一架钢琴。
主人说孩子最近在学琴,还不错。
而且兴冲冲地把孩子叫了过来。
要他给大家弹奏一曲。
当时孩子应该是想跟小朋友一起玩。
就在那扭扭捏捏地不情愿。
这时候妈妈就拉下脸来说:“你不弹的话,妈妈不高兴了啊!”
听到妈妈这话,孩子一步一步地挪了过去。
坐在椅子上弹了一曲。
多少的孩子就是这样“被服从”。
讨好父母竟然成为很多孩子刻意去做的事。
其实,孩子亲近父母是最寻常不过的。
可有的家庭,孩子却失去了自我。
宁愿牺牲自己的需求,去博取父母的欢心。
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往往忽视自己的感受。
在长篇小说《无声告白》里有一句话让人深省:
“我们终此一生,都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当我们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需求时。
遇到父母的忽视或者否定。
而只有表现好了,达到了父母眼里所谓的“标准”,才给予他回应或者一个拥抱。
当父母甚至把一个拥抱都作为换取孩子听话的筹时,我真的为这个孩子担忧。
我们对孩子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守望和陪伴,而非控制。
人的喜怒哀乐,爱与憎,都应该发自本心,而非只为了另外一个人的期待而来。
这样的人生,才是属于自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