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定格记忆 于 2017-11-10 15:32 编辑
当然,你还需要掌握一些具体的询问和沟通技巧:
不要泛泛问“你今天过得怎么样?”、 “你表现的乖吗”之类, 这样模糊且封闭的问题, 你只能得到孩子“乖”“不乖”之类的答案。
建议问:
“老师今天带你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吗?” “你最喜欢哪个小朋友呀?” “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要分享给妈妈听吗?”…… 这样你会听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描述。
不要只关注孩子的表现、功课或者考试成绩,而是关注孩子的感受,情绪状态,让孩子知道:我开心是能跟爸爸妈妈分享的,我难过也是有爸爸妈妈陪我分担的。
不要只关心孩子一个人的事多闲聊些学校里发生的各种趣事,以及学校里各个孩子、各位老师。这样的沟通有助于父母客观把握孩子在学校里的真正状态。
万一发现并确认孩子的确受到伤害,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请不要内疚与自责!世上没有全能父母。孩子受伤害不是你的错,你和孩子都是受害者。
因为创伤心理学告诉我们,若总用特别负面的、焦虑的情绪去对待发生过的事情,反倒会把创伤更加活化。
在一段时间内,孩子的行为或者情绪上可能会有不正常的表现。那些都是创伤反应,我们要给孩子时间处理“伤口”。
在孩子难过的时候,哭闹的时候,故意攻击小猫小狗甚至身边亲人的时候,还有在他们做噩梦的时候,请耐心点,不加评判地陪伴孩子,并且告诉他:宝贝,不舒服的感受/噩梦会缠绕你一段时间,这可能是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这是自然的,但可怕的场景不会永远跟着你。爸爸妈妈一直会陪着你度过这段日子。
需要提醒的是,一些父母可能无法接受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伤害,作为父母他们同样也需要外界的帮助和支持。如果可以,去跟信赖的亲人与朋友倾诉。等你情绪稳定下来,才能真正给孩子支持和帮助。必要时候,可求助心理咨询。
我们必须要接受:伤害的修复需要时间。有的父母为了保护孩子,也为了孩子早些从伤害中走出来,会不去跟孩子提发生过的伤害。
这样并不一定真能保护孩子,这种“绝口不提”反倒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甚至羞耻感,让他们认定:整个事情都是糟糕的,无可更改的,我也是糟糕的,脆弱的,往事是无法被触碰的。
事实上,面对伤口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不是拼了命企图去克服它、打败它,不是焦虑地要修补它,不是掩耳盗铃地奢望着不提它、弱化它、赶走它,而是承认它,接受发生过的一切。
这个态度非常非常重要。无论是虐童事件的直接受害者,还是目击事件过程的孩子,父母们都请记得告诉孩子们:
01. 这不是老师在惩罚孩子,而是在虐待和折磨孩子。
02. 没有孩子该受到折磨,施虐者会受到法律制裁的。
03. 这不是你的错,你只是无辜的孩子。
04. 受伤害不是一切,决定不了你未来的路。
05. 你是讨人喜欢的孩子,我爱你,会一直陪伴你。
你还可以试着为孩子做下面这些事:
在游戏中设置好人坏人的角色。由孩子爸爸扮演富有力量的角色,去守护孩子。通过这种游戏可以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会支持你、帮助你,保护你。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哭泣的时候,向你求助的时候,记得站在他这一边,先去听到、看见他的恐惧、委屈、愤怒和所有的难过。这会给孩子归属感,并让他进一步确信,无论发生什么,总会有人在身后,守护着自己。
这样可以支持和鼓励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拥有自信的孩子会明白: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做点什么去改变外部世界的。这样当他们遇到糟糕的事情,会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而不是任由事态恶化下去。

总之,你跟孩子的日常互动非常关键,亲子关系是所有外在关系的底子。
不要在孩子受伤的时候、哭泣的时候还恨铁不成钢说:
“你怎么不知道打回去!” “你就是太软弱了!”
这是指责不是帮助。
有一些伤害的确是偶发的。但更多的反复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欺凌、虐待事件,的的确确跟父母的不听、不看、不作为有密切关系。
尽管这样那样的新闻,真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我仍然想对不安的父母说,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无论怎样,父母都不能乱了方寸,这样,当伤害发生,我们才能够成为孩子最后的庇护所。
图片来源:反虐童广告:《我想快点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