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形而放学 于 2017-4-6 15:58 编辑
作者 | 大J
作为父母,我们一方面担心外面世界凶险,害怕孩子以后吃亏受伤;一方面又焦虑孩子太脆弱,抗挫能力差。
这样的矛盾心理我也有,特别是小D还是一个极低体重的早产宝宝。但我也是深刻认识到,我帮不了她一辈子,所以一直在反思如何进行挫折教育,这过程中也意识到了很多父母都有过这三大误区。
误区一:没关系的,这有什么呀?
这是很多父母面对孩子受挫时会脱口而出的一句话,特别是在孩子年幼时,积木搭不好,套圈套不进,鞋子穿不好,这些在我们看来真的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了,于是我们本意是希望孩子好受一点,说出了这句话。但这样的话其实却是在不重视孩子的挫折,甚至可以说是在“嘲笑”。
受挫的感受是非常主观的,我们不能用自己对于这件事的认知去判断对方受挫的感受。看似安慰的话,其实就是在不认可不认同孩子的受挫经历。
这样的回复常常会让孩子更加沮丧无助,“自己最亲密的人原来觉得这件事这么简单,我却做不好”,孩子的自信就会被慢慢消磨,从而他就真的放弃努力和尝试,觉得自己肯定处理不好。
误区二:宝宝,别哭,妈妈来帮你
这个情况我之前在这篇文章,戳->养育孩子过程中,爱与溺爱的尺度在这里,就提到过,很多父母会把“孩子开心,孩子不哭”作为养育的终极目标。在这样的一个迷思下,很多父母见不到孩子任何的负面情绪,总是用应激反应来制止孩子的负面情绪,给予过多不必要的帮助,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这样的孩子不仅容易出现自我中心严重,也不利于拥有良好的抗挫能力。这类家长完全包办代替,替孩子制造了一个“真空免疫环境”,孩子小时候完全没有经历过挫折,长大后一点点困难就会一蹶不振。
误区三:你要勇敢一点
这应该是大部分父母的情况,会共情孩子的受挫心情,但常常后面紧跟一句,“你要勇敢一点,你可以自己完成的”等类似鼓励孩子的话语,这非常普遍。
但这样泛泛而谈的鼓励话语,却没有教会孩子任何面对挫折的方法,“勇敢是什么?到底该怎么努力?” 抗挫的关键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分析挫折。
生活中打倒我们的绝对不是挫折本身,而是面对挫折时的消极逃避态度。因此,“挫折修复力”才是关键,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教给孩子的。
成就我们的不是我们如何犯错了,而是我们如何从错误中修正
提高挫折修复力第一步:认识情绪
孩子搭积木搭不好而大哭,家长如果这时说,“没事没事,搭不好就不要搭了”,那这就是直接错过了第一步“认识情绪”。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的情绪,当自己经历激烈的情绪冲击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怎么了,有了这份“觉察”,我们才能管理情绪。
很多人成年后还常常觉得“不知道怎么回事但很郁闷”,其实就是缺少了从小认识情绪的教育,因此千万不要再让我们的孩子缺少了这一课。这时,我们该做的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是什么,“你很生气,你真的特别特别生气”。
然后允许孩子的情绪宣泄,“嗯,看得出你特别生气,如果你想哭可以哭一会,或者妈妈给你一个拥抱吧”。同时,也要制止一些不必要的行为,“我知道你很生气,但生气时我们不能打人,需要的话可以让妈妈抱着你”。
最后可以给予孩子一些平静的方法,“我们需要让自己的身体平静下来,跟着妈妈一起呼气、吸气,慢慢地,我们的身体平静了~”
(经常看我公号的朋友们,真的不要嫌我啰嗦啊,因为我反复遇到很多父母都无法做到这些的)
提高挫折修复力第二步:澄清了解
很多父母做完第一步后,孩子平静了就以为任务完成了。第一步的完成可以帮助孩子管理情绪,但却无助于抗挫能力的提高。真正聪明的父母一定会坚持做第二步和第三步,这才是关键。
等到孩子平静后,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去明白到底是什么让他出现了如此的情绪,“你刚刚想搭积木塔,怎么搭却搭不好,于是你就特别特别生气了!”(大孩子可以通过提问让他们自己说出)。这时,有的孩子会因此继续一轮新的哭闹,这很正常,这也是说明了他们自己开始明白生气的原因了,当再次回忆,就又触发他们的“伤心处”,这时就需要返回第一步。
千万不要害怕孩子再次哭,相反,这就是孩子在“自我消化情绪”的过程,我们成人受挫有时都需要消化几天,孩子反复哭几次再正常不过的。但只要我们愿意坚持这样做,带着爱去陪伴孩子经历消化这些情绪,慢慢的,孩子自己对于这些负面情绪的消化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这本身就是抗挫能力培养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