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灵魂深处有人家 于 2017-2-21 23:10 编辑
文 | 程一
1.
年夜饭桌上,父母照例问起我的工作,“还常出差吗”“都去些什么地方啊”“累吗”?
我低头吃饭,搪塞应对。 “不累啦,干的活也挺轻松的”。
我始终没有将已经辞职的事情向他们坦诚。几个月前,我曾尝试探过他们的口风,描述了我的意向——从一个稳定的事业单位请辞,去一个更贴合志趣的市场化公司。我剖析了利弊,作了长串陈述,母亲被说晕了头:“好了,你自己拿主意吧”。
但第二天一早,父亲就偷偷打来电话:“你妈昨天一晚上没睡着,担心得呀,你还是不要辞职了”“你是女孩家,我们不求什么,就希望你安安稳稳的”。
我不再解释什么。当时就打定主意,对他们暂做隐瞒,假称我还做着一份能让他们放心的工作。
2. 等到辞职的事逐渐提上了日程,我开始不止一次听到“你是女孩”的推辞。
“如果你是男的,你要出去闯荡,我不会拦你。但你是女孩,跳出去了,以后都会很漂泊,你的父母会放心吗?” 一个主事的男领导劝我。
“其实你也要想想,离开了事业单位,找对象可能就难了,对方也要考虑女孩的单位性质。” 一个年长一轮的女同事对我说。
在他们的立场,这些话贴己也周全。他们用长几岁的阅历对我好言相劝。我很感激这份好意,但在心里,对此并不认同。 在进行这些谈话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一遍遍地想,什么是我所求的幸福,人生的道路要往何处去,以及在此前的工作中,我为什么会不开心。
最后一个问题,要究因,并不难,和许多想跳出体制的人的原因大体一样——对职业有所寄,个体的热切不敌岿然不动的体制,难以消解怨忿情绪,只好自己逃将出去。
但他们所言的“父母的担心”,却戳到了心窝里。递了辞呈等待答复的过程中,我非常焦心,辗转反侧,一次次直面自己的内心,追问要如何权衡个体的自由和对父母的责任。
我是贫寒出身,从小独立自主,苦读应试,有机会上了大学,长线求学,在国内某大城市觅到了一份常人眼中的“好工作”。
如果命运轨迹如常,接下来要排上日程的应该是找对象、结婚、生子。
但我所事的是一份写字的工作。读书人不识好歹,总摆脱不了一份济世或留名的焦虑。开始是想在体制内施展心志,但遭了几盆冷水,有点心灰意冷,人也不大开心。
怎么办?或者调适心态,另有所寄,或者另觅他路。 我思虑几遭,选择了后者。
等到最终吃了秤砣,也打定主意向父母隐瞒。我心疼他们,从来是报喜不报忧。我还没成家,对于他们,这种状态始终像漂着一样。如果直陈新工作的高强度、快节奏,他们免不了牵肠挂肚。
而他们要忧心的事情已经太多。
3. 体制是什么?我需要它吗? 我不想在莽撞的情感冲动中草率作决定。在考虑辞职时,我收集了各种信息,来帮助自己分析利弊。
体制提供的首先是体面,比起年轻一辈,父母辈更易被它说服。在他们的认知里,这类世人眼里的好工作,背后藏着权力和资源,一改贫寒子弟出身。在乡邻的逻辑中,它也足以等同于读书郎多年求学能得到的“好功名”。
再是安全感。游子在外,父母挂念,国家的铁饭碗喂着,比在市场大潮中拼杀觅食,更易让他们心安。
这份安全感可以绵延很久,比如日后的养老。父母劳碌一生,他们的朴素想法,是我们不再重复他们的命运。
我想了几番,对各种政策作了了解,比如事业单位去编制化、养老金改革、医保改革。总体的判断,是一些在父母辈看来稳固的东西正在变化,而我也可以做好了承受其间风险的准备。
我交上辞呈的时候,我所在的城市房价二度走高。没买房的年轻人焦惶不安,不知道未来如何立身。
这也是推力之一。时代在趋变,房市如幻,营生不易,也让人质疑体制的稳定能否抵抗如虎的市场。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志不在功名,对利禄也无多大兴趣。大学期间多读了几本书,性子随意,比起外在种种,我更为看重智识的生活。
对于我个人,体制的体面和安全感,似乎并没有用。想明白了这一点,思绪理顺了大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