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碎片化学习”中常犯的错误之三:对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懒得追究其真正含义。
今天我们知道,除了贸易,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另一个目的是追求对等外交。
中国的皇帝称为天子,也就是“天下共主”的意思。所有的外国都是番国,都要臣服于中国皇帝。这一观念与当时世界的对等外交是冲突的,英国人当然无法接受,他们必须要通过一场战争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对等外交”这一理念,对于一个tc官员而言,是无论看多少英国的报纸也无法理解的。
比如,林则徐对义律的身份始终有误解,他无法理解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一国的海外贸易代表又同时肩负着外交官的使命。
义律,一个听上去很像中国老派绅士的名字,英文直译应该是艾略特。他是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一个正式的政府外交官员。
林则徐开始禁烟之后,义律下令,让鸦片商把手里的鸦片全部集中到他那里。对于这个不同寻常的举动,林则徐没有私毫怀疑,反而很高兴,这样省得一家家收缴鸦片的麻烦了,这就落进了义律设下的圈套。
为什么说这是个圈套呢?英国议会此时正在为鸦片贸易的合法性和是否要对华强硬吵个不停。林则徐禁烟,原本是中国政府查禁走私行为,英国政府根本没有理由阻止,而一旦鸦片到了义律手里,就成了英国政府的财产,鸦片商把交涉权转让给义律,林则徐没有反对,于是英国政府名正言顺地介入,简单的内政问题变成复杂的外交问题。
果然,义律刚把鸦片交给英国政府,回头立刻向首相巴麦尊汇报,要求武力报复。
巴麦尊,就是那位说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名言的铁血首相,他等的就是这个,立刻把报告捅到了议会,说中国人侵犯英国政府的财产,议会即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的军费案。
道光让林则徐到广州禁烟,其实上有两个任务,一是禁烟,二是避免“边衅”。之所以让林则徐担此重任,是觉得他办事稳重。但林则徐却以一种所有tc官员都看不出问题的做法,给对方以最好的战争借口。
其实林则徐也冤,那么多报纸,没有一张告诉他这个常识,但报纸可不背这个锅,报纸只讲故事,不普及常识。
战争前4个月,澳门的葡萄牙商人告诉他,英国政府已经派出了12艘军舰来华,他认为这是英国商人编的谎言。
战争前10天,第一批4艘军舰抵达广东沿海,他给道光写奏折说是又来了一批武装鸦片商人。
这就是中国战区总司令对战局的判断。
06
林则徐收集了那么多英国情报,却很少在奏折和自已的日记中提及,因为去看“番邦”的资料,有失tc大国的体面。
作为“tc”大员,林则徐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始倾听世界的声音,说明他已模糊地意识到世界不复是从前的模样。
只不过,光倾听是远远不够的。
林则徐对于世界新知的渴望,就像今天,我们希望从碎片化的知识中,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一样,这种努力往往途劳无功,甚至曲解事实。
不能放弃“tc”式的思考方式,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再多的知识碎片都是别人的,只能把林则徐带到“坑”里去。
既然拿到了新地图,就别老想着回旧大陆。碎片化知识也是新知,总比那些看不到变化的人强。关键是敢于挑战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才能从“碎片”中发现新大陆的入口。
(本文资料来源于茅海建教授所著《tc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