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84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4-4-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5-23 14:43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矛盾反复事出有因,独特困境更需独特引导
天津的小毛当面和室友“翻脸”后,室友“老实”了一阵子,但不久就故态复萌。“现在我们根本不说话,只要他不侵犯我的利益,随他干什么。”
表面上置之不理,小毛心里却依然存有芥蒂。但他没有向学校里的老师寻求帮助,而是选择在贴吧发匿名帖,列举了他反感的室友的行为。很多人留言表示不能忍受小毛室友的坏毛病,这让小毛得到一些心理安慰。
从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结果来看,高校学生处理寝室矛盾的方式大多比较消极。58.52%的受访者选择“随时间淡化”,仅7.17%的受访者选择“寻求他人调解”,还有14.8%的人“想解决但不知如何做”。
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南农业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教授宋迎秋看来,小毛的做法并不可取。“怕的不是有矛盾,而是矛盾出现后解决问题的方式。”宋迎秋认为,当室友关系出现裂痕时,要有求助意识,学会使用学校提供的引导资源,同时也要理性分析,多角度地看待室友间的矛盾,学会换位思考,而不能一味地压抑自己。
在福建读书的女生蓝柠在寝室发生矛盾后主动找辅导员调解,但结果却是调解后寝室和睦了一段时间,不久室友的不良习惯再次“抬头”,一而再再而三地影响他人,寝室关系变得更僵。
蔡燕苏告诉笔者,大学生正处在从他人监管向个人对自己言行负责转型的阶段,刚刚开始依靠自己来管理学习和生活,老师的权威影响力逐渐弱化,因此老师的管理和调解可能会失效。如果老师不能了解大学生独特的心理困境,只是以简单的贴标签、评判对错的方式处理问题,很难解决矛盾,有时甚至激化一方甚至双方的情绪,适得其反。“一方面,老师要鼓励大学生,提高他们对自我行为管理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发现问题时,推荐学生带着自己的困惑寻求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帮助。应以关注和提高学生在校生活的满意和舒适度为标准,而非仅限于处理问题、判定对错。”
适应学生个性需求,从心理方面解决心理冲突
蓝柠没课的时候会选择“泡”在图书馆,这个好习惯在她自己看来却是无奈之举。“室友太吵了,在寝室根本没办法安静地看书。以后我可能会搬出去住,找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小毛也很想调换寝室,但“除非两个人的矛盾到了见面就能打起来的程度,否则很难换寝室”。
蔡燕苏认为,学生由于合理原因要求调换寝室时,确实需要引起学校重视,并得到适当的满足。但没得到调换机会的学生会觉得不公平,甚至可能给被其他学生指责的同学带来不可估量的心理伤害。“所以处理这类要求首先需要一个比较统一的标准,以规定可行方案和程序。”
目前,国内高校主要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安排学生寝室。由于寝室问题多发,对寝室分配制度有质疑的学生不在少数。“学校随机分寝室的‘懒政’,从一开始就为宿舍矛盾埋下祸根。”蒋成志说。
“随机分配有其科学性,可以说是在不了解分类对象的前提下,能够采用的一个比较公平的方式。这种方式也存在不够人性化的缺陷。”蔡燕苏说。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尝试新的寝室分配方法。近两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就在新生入学前对学生进行调查,并根据作息分配寝室。然而,高校采取新尝试也难以完全阻断寝室矛盾。大学生陆芃告诉笔者,他所在的学校在入学前曾做过调查,问卷共有3项,是作息、兴趣和是否有其他要求的开放性调查。
蔡燕苏表示,由于引起矛盾的问题多种多样,如果只按照作息等安排寝室,无法解决全部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以更人性化的原则来分配宿舍,比如全面地了解作息、宗教、兴趣爱好、个人专长等等。”
“寝室矛盾其实是在所难免的,特别是越来越多受到个性化思潮影响的年轻一代,保证自我的权益和兼顾他人的需求本身就是他们人生中很大的一对现实冲突。”蔡燕苏说,“因此学校单纯从避免矛盾的角度推行工作是不够的,还须帮助学生获得满足自我需求、关怀他人、合理表达个人诉求、以非破坏性的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并负起关注每一个个体心理健康的责任。”(华南农业大学邓子贤、华东交通大学林睿对本文亦有贡献)(应被访者要求,文中蒋成志、蓝柠为化名)(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