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社会不一样。由于社会和知识分工的细密化,我们只对自己的工作、自己学的一点东西比较了解。另外,有钱人住的地方和穷人住的地方不在一块。成功人士、白领、知识分子和回迁户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社区。你想随随便便就了解一个全景式的社会画面,越来越不可能了。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对于文学写作者来说,就需要向社会学学习。学习社会学的走访与田野调查,学习它的统计方法。文学研究其实也一样。大家也知道,传统的文学研究门类中,新近崛起的一个影响很大的学科,就是所谓的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我觉得是文学和社会学结合非常成功的典范。 另外一方面社会学也需要向文学学习。举个例子来说,你读了十本关于美国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学著作,你不一定就能弄明白美国五六十年代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但假如你读过一两篇理查德·耶茨或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你也许马上就会对美国五六十年代人的基本生存状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偏安于知识一隅而孤芳自赏的时代 已经彻底结束 今年暑假高考结束以后,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清华看我。我发现好几位孩子所报的专业,竟然都是物理学。这么多的孩子学物理,到底是咋回事呢? 有家长跟我解释说,我们家孩子学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像刘慈欣和郝景芳那样去写科幻小说。当然这个事情也可以让我们从反面感觉到,不同知识门类之间加速融合的趋势。 我在这里给大家提出一些忠告,或者说,提出一些我个人的建议。我觉得一个人,假如说他把自己局限在一个自我意识始终很舒服的境况里边,把自己封闭在很狭窄的知识门类或专业当中,是很成问题的。不管你是否乐于接受,那种偏安于知识的一隅而孤芳自赏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如果没有来自外部的刺激,所谓内部的真实性其实是很值得怀疑的。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大家都喜欢照镜子,我们且不管这个人长得美还是长得丑,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总是感觉到很舒服:长得美的人越看自己越觉得美;长得有瑕疵的人,比如脸上有个痣,他在镜子前左看右看,总觉得这颗痣长真是长对了地方。他可以用一万个理由来说服自己长得不赖,至少还过得去。 可是,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我们在端详照片中的形象时,会发现很难接受照片中的自己,甚至会觉得,照片中的人一点也不像自己。和照镜子的舒适相比,照片显得冷酷而陌生。可能有同学会反驳我,今天的照片也可以修饰,那是另一回事。 话说回来,为什么照片所反映的自我形象有时候让人难以接受?那是因为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我们的自我意识参与了形象的产生。而照片来自于他者,来自于外部的视角。所以说,没有他者的介入,没有外部视角的参照,没有外部知识的刺激,我们就会越来越自恋,我们的想象力也会越来越贫弱。关于这个问题,我只能点到为止,大家对此要有充分的思考。 我跟在座的各位,原先素不相识,但是今天有幸跟大家走到了一起。你们要在清华待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缘分。人与人的相遇,是很平常的事。但有时候细细想想这个事情,又觉得也挺玄妙。比如说,我今天能够站在这儿跟大家说话,需要无数个前提。每一个必然,实际上都是无数个偶然堆砌起来的。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所以,这个小小的缘分,也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最后祝愿大家在清华大学度过愉快而有意义的学习时光,谢谢大家。 |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