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是的,我们如此爱孩子,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更别说区区的食物了,所有好吃的珍贵的都给孩子又如何? 只是,你的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舍不得穿,换来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有否思考过,反省过? 有教育心理专家说,父母可以无私,但不可以让孩子自私,但往往对自己孩子无私的父母更容易教育出自私的孩子。 在育儿生涯中,最感动最美妙的时刻,应该是当有新鲜新奇的东西时,自己的孩子率先想到养育自己的亲人,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这个是给你的。 微信朋友圈里最暖心的分享不是父母晒出自己给孩子买了什么稀奇的东西,而是那位幼小的孩子会懂得把自己认为珍贵的东西留着,要亲手给自己的亲人,这些亲人,也许是父母,也许是兄弟姐妹,也许是爷爷奶奶,但无论是谁,只要孩子懂了这些,我们要为这个孩子鼓掌,为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鼓掌。 那么,那些招人疼,懂分享的孩子,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呢? 1. 家长不需给孩子“开小灶” 孩子三岁左右牙就能全部长齐, 这个时候开始就应该是家里吃什么,孩子也跟着吃什么, 不需给孩子单独做饭菜, 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仅是家里的一分子, 不是多特殊、多娇贵的人。父母爱你,你也需要爱父母。 (不用担心肉太大块,孩子咬不动, 只有让孩子独立进食,他的咀嚼能力才能提升, 胃口也能跟着提上,很多妈妈总说孩子挑食, 不爱吃这个,不爱吃那个, 大都是因为咀嚼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2.有好吃的,全家一起吃 很多父母都有这个通病, 有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只给孩子吃。 总是强调说:“妈妈(爸爸)不吃,你吃吧。” 其实,如果东西较珍贵,量也少,家长可以少吃, 但真没必要让孩子以为让着他是理所应当的。 特别是家里有老人的,应引导孩子先让给老人, 让孩子明白尊重及分享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其实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试吃一些新奇食物,真的是一种幸福。 3.一家人上街购物时,不要只考虑孩子的需要 不要总是孩子优先,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比如,购物前不妨这样和孩子说: “我们先去买爸爸要的衣服,然后再去给你挑鞋子,好吗?” 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帮着爸爸挑选衣服, 让他从中体会到乐趣,而不要每次都先选孩子需要的东西。 4.当孩子有“分享”行为时,应及时鼓励和表扬 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 当他们有分享行为时,家长应及时鼓励和赞许, 使他们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这样能够强化孩子乐于分享的正面行为。 5.教育和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 简单的说教可能起不到大作用, 孩子可能并不理解分享是什么意思。 家长可以通过亲子阅读、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 让小朋友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看问题, 体会、经历别人的情感, 知道自私给别人带来的伤害。 如,绘本《石头汤》就是一本教育孩子分享的好书, 推荐4~6岁的父母一定要读给孩子听。 幼儿时期是孩子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 发展孩子分享、合作能力, 对培养孩子了解他人情感, 帮助孩子获得“乐于分享”的个性品质, 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至关重要。 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给孩子感受无条件获取一切的特权, 那么,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自我为中心”“不懂体恤”等日后影响交际的行为问题。 教会孩子懂得“分享”和“大度”, 是为孩子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作铺垫, 也是孩子以后行走社会的立世之本。 一个懂得分享的孩子,一定是懂了感恩, 长大后,定会懂得付出爱付出温暖, 他的人生也必然会充盈快乐。 |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