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译为“一死了之”的话,那么“question”(问题)便成为:是偷生,还是轻生,这两个选择,哪一个更高尚?这样的问题岂不是有点荒唐可笑。 或许是在之后的台词中多次提到死,从而使人产生了误解,但我认为,那不是思维仍停滞在解释“to be, or not to be”的含义上,而是思维的推进,是在思考后一种抉择可能出现的后果。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死了,睡着了,仅此而已;睡眠的意思是说我们祛除了心中的疼痛,并终结了血肉之躯必然要承受的千百次自然冲击)。哈姆雷特心里明白,他的叔父王权在握,势力强大,并且仍在加紧制造枪炮战舰,购买战具,加强戒备,而自己势孤力单,如果抗争的话,以弱击强,很可能难免一死。 我们看到,在这句台词里出现了“sleep”一词,并特意做出了解释,而说法与前面所说奋起抗争所要达到的目的十分相似,因此,我认为“sleep”实际上是指复仇后的安息。读了下一句台词,我们便了然于胸:“’tis a consummation Devotedly to be wished to die to sleep!”(为安眠赴死,是虔诚企盼的完美结局!)依我的理解,这句台词的意思是说:报仇雪恨,死而瞑目。一条路是成为懦夫,一条路是完美的结局,哈姆雷特要作出何种抉择,不言自明。 这使我想起了我国古代有着类似遭遇的楚国大将伍子胥在传统京剧“过昭关”中的那些台词:“我本当拔宝剑自寻短见,寻短见,爹娘啊!父母的冤仇化灰烟。我对天发下宏誓愿,我不杀平王我的心怎甘。”这两个人的故事,地隔万里之遥,时越两千年之久,虽结局略异,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我想提句题外话。世纪之交时,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过一次学术研讨会,在一次小型座谈会上,北京大学莎学家辜正坤教授介绍过《哈姆雷特》的写作背景。他讲的大意是:莎士比亚有一位将军朋友(遗憾的是我没记住他的名字),曾是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多年宠臣,位高权重,但后来女王有了新宠,这位将军不仅受到了冷落,而且还有性命之虞。于是,莎士比亚根据丹麦王子的故事写出了《哈姆雷特》,目的是劝诫朋友。 然而,这位朋友没有听从莎翁的忠告,结果最后被女王借故诛杀。如果我的转述没有荒腔走板而辜教授的考证又与史实无误的话,残酷的历史现实是:苟且偷生,结果落得个屈辱死去的下场。那么,我们可以设想,莎翁忠告的要害可能就是这句“not to be”,告诫友人切勿苟且偷生,应趁实力尚存,揭竿而起,进行抗争。莎翁阅尽人间沧桑又聪颖睿智,我想他绝对不会在生死关头给朋友出“死”、“毁灭”、“一死了之”之类的馊主意。(天津日报) |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