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显示,有过恋爱经历的被访大学生对公共场合浅吻、热吻的接受率分别是65.82%和10.84%,高于没有恋爱经历 的人(分别为57.51%和4.40%)。现阶段非单身的大学生对浅吻的接受比率比单身大学生高10.12个百分点,而对深吻的接受比率高出3.43个百 分点,两者在甜言蜜语、牵手和拥抱的接受情况上没有显著差异。 调查显示,男生对公共场合亲密行为的接受程度高于女生,14.67%被访男性大学生可以接受公共场合热吻,而只有5.75%的被访女性大学生持相同观点。对于抚摸行为,男性比女性的接受率高出11.64%。 来自上海一所高校的李同学也单身,他表示,在一些卖场、餐厅、冷饮店、公园等公共场合,都看到过情侣拥抱亲吻的行为。“我不觉得他们的行为 出格,如果看不下去可以无视他们,走开就好。不能说因为你单身就不允许别人秀恩爱。”李同学认为情侣的亲密行为在他的接受范围内,并且这也是他们的权利和 自由。 “尺度”把握不仅是大学生的事 “公共场合牵手?那可不敢,我们那时候订婚以后都不会牵手。”王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男女关系, “我们上学的时候男女同学之间几乎不说话,更极少有人谈恋爱。一个班四五十人,都不见得有一个人谈恋爱,可能全校才能找到那么一两个。”直到2002年, 王娟的年轻同事和男友在公共场合手牵手,依然能在同事间成为话题。身为70后的章女士告诉记者,她们年轻时,男女生谈恋爱一般都是通过书信、卡片交流。骆雪蕾是一位80后,她告诉记者,她上大学时,男女朋 友之间最多是“拉拉小手”,很少看到公众场合有亲吻等亲密行为。“但现在经常能在学校里的草坪上、操场边看到三三两两的情侣,行为举止很亲密。我还听说过 有学生公然在教室后排接吻。” 在上海读书的何龙则认为,“秀恩爱”会不会让人反感,也取决于场合和“尺度”。“晚上10点左右,在女生寝室附近总能看到好几对情侣旁若无 人地拥抱在一起。这个时候我会悄悄走过去,不想打扰他们。”但“升级版秀恩爱”就会让他不自在了。几年前,何龙在学院画室自习时,一对情侣进入画室。“男 生坐在椅子上,女生坐在男生腿上,两个人就开始亲亲抱抱、打打闹闹、说说笑笑。我们当时都在赶画稿,没人说什么。不过他们走了以后,大家纷纷表示受不 了。” 南开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袁辛表示,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有亲密行为,是因为现在社会相对比较开放。浙江理工大学教师、国 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刁玉全也表示,将情侣间较为私人的举止放在公共场合,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当前我国社会开放程度高、外来文化涌入,大学生前卫、时 髦,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力强,这塑造了一些年轻人截然不同的恋爱观。但我国现在的文化环境不可能完全离开传统的根基,“太过特立独行,就是把自己独特于文化 之外,自然让一些旁人难以接受。” 袁辛认为,另一个原因是现在大学生在情感方面接受的教育比较缺失,一些大学生不知道区分私生活领域和公共领域。“虽然学校里会开设相关课 程,去跟学生说什么是爱情、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等,但在教育中很少把爱情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使得一些学生缺少必要的边界感。” “一些大学生对私人领域和社会领域的边界感不强,作为大学老师,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袁辛看来,大学生应注意自己在不同境遇下的行为,“在什么样的场合就应该做什么事,这是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尊重。”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空空、张宁、小平、刘一苇、何龙均为化名)(中国青年报) |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