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烟台培训 于 2016-10-21 13:49 编辑
◆ ◆ ◆ 文 | 李松蔚 我有一个朋友,是年轻妈妈。两口子工作都很忙,白天拜托老人照看孩子。有段时间她有一个苦恼,孩子习惯了和姥姥一起玩,晚上被父母接回家很不乐意,坚持要跟姥姥一起睡,这让朋友心里满不是滋味。 孩子那么小,不懂得父母的心情;姥姥也很为难,又心疼外孙,又对女儿感到抱歉;老公遇到这种事也不方便说什么。
朋友找到我,问我有没有这样的一种理论:“孩子从小跟爸爸妈妈睡,对身心健康会带来更多的好处。”假如这个结论成立,她就可以更理直气壮一点,坚持把孩子接回家。 可惜,我没有这种理论。 我在想,这种理论真正的用途在哪里呢? 也许她希望用这个说法镇住自己的父母:“这是为孩子好”;也许用来争取老公的支持,“这是为孩子好”;也许是在心里对哇哇大哭的孩子交代,“宝贝对不起,我知道你不乐意,但这么做是为了你好”。 她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性的东西,来调节与父母、丈夫,以及孩子之间的关系。 这个东西叫“为孩子好”。 但她真的只有这一个东西可用吗?
我问她:“你想接孩子回家吗?”
她两眼放光,点点头。 我把“你”这个字特别读得很重,意思是“你管他们呢,你有你的权利”。 她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但想了一会儿又觉得不对了:“但孩子不愿意啊!孩子的需求是跟姥姥一起睡,他哭闹打滚不跟我们走,怎么办?”我说,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你有你的需求,人家有人家的需求。大家的需要不一样,免不了会有冲突”。重点是,冲突并不坏,它是人际关系中的必经之路。
每个人从小到大,谁没经历过冲突呢?每个人都在冲突中学习各种应对的策略。像我这位朋友,在职场上也是处理冲突的一把好手——如果放到职场以外的场合呢? “生活中我可以撒娇啊”!她说。 “好办法”,我说,“你可以试试跟孩子撒娇”。 没想到这段简单的对话,给朋友带来了相当大触动。
她后来跟很多人讲这件事情,有些人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比如就有人说:“这个观点太可怕了。利用孩子满足大人的需要,把孩子当成什么了”? 朋友转述这句责难,我心里忍不住想反唇相讥:“不然呢?难道当初有谁想生孩子的时候,问过孩子的意见吗?” 好,我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这句话。
我自己也是个父亲。有天,我和一位老师谈到养孩子的烦恼。很懊恼地发现,我对女儿表现出的不耐烦,其实是在处理我自己的冲突。有点自责,让女儿负担了不该她承担的东西。 老师非常体贴地宽慰我:“没事,孩子从来都在负担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当初就是为了满足大人才被送来这个世界的。根上已经这样了,后边还在乎多那一点半点吗?” 这句宽慰真是温暖人心……又凉透脊背。
我一开始难以接受这个说法,因为听上去太过刺耳。刺耳是因为它刺破了一些真相。 我认识到,任何一个为人父母或打算做父母的人,都在承担某种无形的压力:你必须从孩子的利益考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切为了孩子”。 传统的价值观一直教导我们:父母应该是无私的,一切应该是为了孩子。导致我们对很多真相视而不见。 我也是当了好几年的父亲后,才敢于说出相反的事实:
从头到尾,我都是在为了我自己。
我们小区有一片人工湖。从搬进这个小区开始,我就觊觎着给女儿买一艘遥控军舰,“她肯定喜欢在湖上开船的感觉”——女儿那时连话都不会说呢,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谁更喜欢遥控军舰。
我对她好,首先是出于“我”想对她好;其次才会考虑“她”想不想要。买玩具是这样,别的事也是一样。我想这也是一种父爱吧。我爱她,愿意尽一切可能满足她。但承认这一切的前提是:首先出于“我”想这么做,而不是把一切归因为“她”。
我常常被问到很多与育儿相关的问题:“怎么做才可以对孩子最好?” 很多家长聪明、自信,接受过良好教育,但一遇到育儿问题就陷入深深迷惑。这些理论自身就充满了矛盾:孩子爱吃零食,是让他放开吃呢还是不准他吃?放开吃,怕把他惯坏了;不准他吃,怕把他憋坏了。两边都为他好,到底该听谁的? 遇到这种困扰,我以为问题并不在于找到标准的“答案”。 问题在于:父母太自以为是,太小看孩子了。
假如你不准孩子吃零食,而他也听话,这件事就有两部分,一是你的禁止,二是他的服从。如果看不到后半部分,以为一切都是父母的独断,就会觉得孩子是手里捏来捏去的一团橡皮泥,塑造成型全由父母。
但孩子是活的人,无论他多小,有一些事情他可以接受,另一些事情他不会接受。就算他任人摆布,也是他这次选择了任你摆布。 孩子已经在以自己的方式,争取怎么样“对他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