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快乐小蘑菇 于 2017-6-29 12:51 编辑
文 | 小树妈
邻居家小孩儿来找女儿玩儿,几个孩子闲着没事一起重温了电影《卑鄙的我》。
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我在一旁问孩子们,看完想不想要一个电影里面那样的“小黄人儿”,女儿一阵点头,邻家孩子想了想,说想要一个电影里那个小猫的书。
这个答案让我挺意外的,因为这孩子的妈妈曾和我说这孩子不爱看书,“天天就想着怎么玩儿”。而且电影里面的书也没有什么特别,故事很简短,市面上并不难买到。
我就顺着孩子的话问,“你平时在家里看什么书呀?”,小朋友小嘴一撅,“就看我妈给买的书,但是我不喜欢我妈给我讲故事,她总问我”,“妈妈问你什么?”“就是学到了什么道理,以后要怎么做,天天讲完故事就说我。”
我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跟我们那一代人不一样了,他们更聪明也更敏感。我们都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爱阅读爱看书的人,可一旦用错了方法,不但不能让孩子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反而还会让孩子兴趣全无,对书籍排斥抗拒。
- 01 -
小朋友说的听故事的时候被妈妈问各种问题的情况,在不少家庭里面都出现过。小朋友觉得烦,也在情理之中。
想想看,如果我们看某个电视剧正看的入迷,我们的父母却时不时按一下暂停,问我们:
“这个男主角为什么会哭啊?” “这个老人家的话,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从这集电视剧里面,学到了什么道理呢?” “看看这个女主角像不像你,你自己平时这么做对吗?想怎么改进?” ……
相信再有耐心的人,也会忍不住想搬着电脑电视躲回屋子里面一个人看。因为这种提问方式,很大程度上打扰到了我们的观看体验。我们对孩子的提问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学校看书做题是一回事,专注的感受阅读之美,获得巅峰的阅读体验是另外一回事。
当他听一个故事或者读一本书的时候,总是被爸爸妈妈问来问去,不仅思路需要不断的从美好的故事中跳脱出来,还需要应对好爸爸妈妈的问题,回答不好还可能挨批评,自然就对读书这件事不那么热衷了。
陪孩子读书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训练孩子做阅读理解题,也不是要考验孩子的记忆力或者教会孩子什么道理,而是要让孩子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养成他的爱阅读的好习惯。
- 02 -
建议父母们不要过度提问,但并不是完全的不闻不问。实际上,想要一套绘本或者一本书更好的发挥作用,适当提问还是个很不错的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怀特·赫斯特教授就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孩子们分成不同的组别,然后其中一些组别中,孩子的父母需要在亲子阅读中,对孩子提出教授设计的各类的问题,另外一些组别父母就按照平时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亲子阅读,完全不加干涉。
实验结果显示,父母不同的阅读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一个月的阅读习惯,对孩子口语的影响力,可以持续9个月以上。被更好的提问的孩子,口语表达能力上,有明显的增加。
怀特·赫斯特也据此提出了一种“对话式”的亲子阅读方法,目的是通过提问,聊天,不断的引导孩子,启迪孩子思考。
比如孩子喜欢看《西游记》,父母可以在看完一个故事,孩子很有兴趣的时候问问孩子:
去西天取经的除了唐僧,还有谁呀? (回忆性问题,让孩子回忆书中人物,增强孩子对人物的记忆力);
你要是孙悟空,你想变成什么? (开放式,假想性的提问,尊重孩子的想象力);
孙悟空把蟠桃吃光了哎,你见过小猴子吃桃子吗?猴子喜欢吃什么呀? (拓展性的问题,让孩子把书里面的知识,跟现实体验联系起来)。
给孩子提问的时候,最忌讳的是心急,不能一面提问孩子,一面又总忍不住催促孩子快回答,甚至嫌弃孩子回答的不好。对孩子能回答出来的问题,要积极鼓励,对孩子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给一点提示和帮助,或者耐心的再教孩子一遍都可以。
另外不要以“爸爸妈妈考考你”,“故事读完了,问你一个问题”这样让孩子感受到压力的方式做开场白,只要像聊天一样慢慢引导就可以了。日积月累中,孩子的阅读能力自然会慢慢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