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所以不离婚。” 你的完整是凑人数吗?
文○周梵
以“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所以不离婚”这种理由而委曲求全留在婚姻里的人,还真不在少数。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而且说出来有种特别悲壮伟大的感觉,但其实,这不过是一次隐蔽的自欺欺人罢了。
很多做了父母的人,在面对很多事情时,因为自己力量不够而做不到,就用这个借口包装成“为孩子牺牲奉献的无奈之举”:
我是为了孩子所以不去工作。 ·真相可能是,我对自己是否能驾驭好一份新工作没有信心。
我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才天天加班赚钱的。 ·真相可能是,我不擅长面对跟家里人的各种状况,所以想逃到工作中。
我有孩子,所以没有时间学习。 ·真相可能是,你追完了一个又一个几十集的连续剧。
我是为了孩子才不离婚的。 ·真相可能是,你害怕要独自面对完全未知的生活。
我是生了孩子才变胖了。 ·真相可能是,你内心没有足够的力量做到自律的生活。
“一切为了孩子”这个理由简直变成了万金油,这种做法自我安慰的效果很好,却不利于我们看到自己真正的核心问题,并去突破它,升级自己,进而获得开启全新生活的机会。
其中,“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所以不离婚”这种说法,特别有迷惑性。这是一个被深植在群体意识中的信念,乍一听确实很有道理。
当周围的人用这句话去规劝一个正打算离婚的人,多半会引发他们内心的迟疑和慌乱。但是稍微仔细思量一下,就会发现完全经不起推敲。
首先,完整的定义是什么?是家庭人设配置的完整吗?必须要有一个男人、女人,组成爸爸妈妈,这就叫完整了?
那同性恋家庭的孩子,算完整吗?人数够了,但性别设置不对,是不是就不完整了呢?
显然不是这样,据我所知,很多同性恋家庭的孩子,依然可以有非常健康的人格。重点是,孩子是否能够感受到这个家庭间有爱的流动,这份流动包括有他们对自己的爱,还有养育者彼此之间的爱。
另外,性别设置对了,人数够了,家就完整了?这种视角是非常浅薄幼稚的,完全根据可视性的东西来做判断。说白了,就是很肤浅,只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
这种观察世界的水平跟婴儿差不多,当妈妈躲在门后时,婴儿会害怕的大哭,他们会认为妈妈消失了。因为他们不具备领悟“看不见也是存在的” 的这种较为高级的思维能力。
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只相信我看见的,看不见的就不存在也没有意义,所以他们自然会忽略事物中精神及情感层面的意义。
比如一本书,有两个维度,一个物理存在,一个精神存在。在物理层面,你可以度量的指数这本书有多少克,多少页,占空间多少立方。
限于这个层面来使用这本书的话,你可以拿它来砸核桃(如果够厚实的话),或者可以把它烧掉转化成热能来取暖。
然而它还有另一个维度的存在,就是这本书所传递的理念,意义,思想,你不能说它占了多少空间,也无法测量它的意义或思想。
虽然这个维度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个维度的存在,而且相较于另一个物质层面的影响,它对你或者这个世界所带来的影响很可能要大的多。
所以那些认为完整的家就是不能少人头的人,能理解的价值,仅仅局限在理解物理层面,当他们能拥有一本书时,能把它发挥的最大价值,大概就是用来砸人或砸核桃。
在这种认知下,他们不改变婚姻中的相处模式,没有成长,没有承诺,只是保留婚姻形式层面的存在。
虽然生活一个屋檐下,但是彼此是仇视的,冷漠的或是如同履行义务般进行每天的生活,家庭里了无生机,动不动就是刻薄的讥讽、猜忌、争吵或者对彼此的漠视。这样的家如何称其为完整?
这种“因为孩子所以不离婚”的婚姻是彼此没有尊重和信任的,都只是物化对方,利用对方完成一个保持家庭完整的工具。
这样的婚姻即使是表面的平静都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出现更大的问题只是迟早的事。
心灵对爱的需要,就像身体对氧气的需要。父母的关系会营造出一个能量场域(如果不太能接受能量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情感氛围),让孩子生活在这种能量场域中,如同置身在一个缺氧的房间里。
刚开始看不出什么问题,但这种缓慢的窒息感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进而产生行为问题。
那些叛逆、有反社会人格、对人冷漠、有暴力倾向、上瘾症(通过网络、游戏等方式寻找快感逃避现实)等问题的孩子,基本都生活在一个无爱的家庭里。
很多有这些问题的孩子父母都在一起生活,但家里却冷的像冰窖,因为家里有没有爱,和这家里有几口人,没有任何关系。
在另一个层面,虽然原来的婚姻已经很难受了,但这是一种熟悉的感觉,这样的生活再狗血,但自己也练就了一付熟悉的应对套路。
而真的决定离婚,就意味着要进入一种全然未知的生活,哪怕是有希望的。但是,相对于陌生的未知和希望,很多人宁可留在熟悉的痛苦中。
而从纯客观事实的层面来看,离婚或不离婚,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并没有消失或死亡,孩子始终都有一个爸爸和妈妈。
发生改变的,是父母两人内心对彼此的感受。孩子的爸爸/妈妈还在,是你心里的那个人没有了。
说的再准确点,是你过去对这个人美好的投射和期待无处安放了,无数次的现实和期待的反差,让你已经不得不无奈的承认,对方真的不能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当婚姻的形式分崩离析之后,过去因为这个形式所带来生命的熟悉感和安全感,还有意义感,突然就都瓦解了。
因为生命的支撑,原本就不是来自于内心的完整感,而是依赖于外部的某个人或某种形式的存在,所以当这个人或形式离开时,接踵而至的是深深的遗憾和孤单感。
然后你无意识的把这种缺失感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会认为孩子也会有和你一样的孤独感和缺失感。
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那些总喜欢给孩子穿很多衣服的养育者,通常自己的体质都不好,对所以他们会自然认为孩子也怕冷,觉得孩子的身体是经不起环境温度变化的,是脆弱的。
而长时间在这种环境的催眠下,孩子自己也会产生这种自我认同,甚至自己都会对别人说,我从小体质就不好,而这种自我认同又会强化各种疾病产生的概率。
这种投射是父母对孩子很普遍的一种状态,这几乎是无可避免的。曾经有人问我,作为父母是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给他们任何限制。
理论上确实是这样,但这很难做到,因为最难的地方就在于,你在施加影响,你自己未必是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