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作者 | 杜小艾
01
周末去闺蜜家,在门口就听到她家小豆子哭得撕心裂肺的。
进去一问才知道,闺蜜原本答应刚上幼儿园的儿子,如果他这周乖乖地去幼儿园,周末就带他去海底世界。
小豆子表现得很好,一直期待着周末的海底世界之行,可孩子爸爸临时要出差,我们又说要来玩,闺蜜只能跟儿子说以后再带他去,但儿子说什么也不同意。
孩子哭得跟泪人似的,一直大声喊着:“妈妈说话不算话”“妈妈说话不算话”。
想起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
期末考试前,父母跟12岁的小燕承诺,考试成绩全部90分以上就带她去看海,于是,小燕拼命努力终于达标了,却被父母以“天气冷”为由拒绝了。
她越想越委屈,选择了离家出走。直到被民警发现,她依然委屈的大哭:“我爸爸太虚伪了,答应我的事情都做不到。”
多少家长为了孩子能取得好的成绩或有好的表现,用许诺的方式激励孩子“考好了带你出去玩”“考好了奖励你一部手机”“乖乖听话给你买遥控汽车”。
可是,当孩子拼尽全力好好表现的时候,又有多少家长遵守承诺满足了孩子?
02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个关于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父母最不满意的行为就是“父母说话不算数”,这一选项以43.6%的比例高居榜首。
而对父母最满意的行为中,排名最靠前的是“信任我”和“说话算话”。由此可见,孩子是多么讨厌父母不遵守承诺,又是多么渴望父母能说话算话呀。 央视纪录片《镜子》中,高一学生家明一心想去做流浪歌手、做背包客,被父母阻拦后,辍学在家,不愿意跟父母沟通,脾气变得暴躁易怒。
当不能理解的父母质问其他家长“如果你们的孩子想去四川做背包客,你们会同意吗”的时候,却不知,家明所有的要求都来自他曾经的承诺,而家明所有的愤怒都来自他的说话不算话。
短片中,家明哭诉:
“他们说考完试,我可以想干嘛就干嘛,可是考完试以后,他们说等他们有时间请假再带我去,他们说话不算话,就跟逗小孩一样。”
家明不愿跟父母沟通,是因为早就对他们失去了信任。
后来,父母努力去满足他的一个个小愿望,给他买了小狗,允许他现在武汉体验做一次背包客……家明和父母的关系才慢慢地缓和,开始重新建立对父母的信任。 社会学家林·扎克曾说过: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父母许下的每一个承诺里,都承载着孩子满满的信任。
父母不遵守承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就会一点点崩塌。
我们总是习惯随口给孩子一个承诺,然后又随口一句“下次……”“等爸爸有时间了……”,一点点让孩子的期待幻灭,也一点点把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打碎。
03
纪录片《镜子》每一集的开篇都会有一句话,发人深思: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观察这个世界,他们是天生的观察家,在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中获得成长。
而父母是他们最初的观察和模仿对象。 如果父母总是说话不算数,那么无形中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让孩子也慢慢成为一个不遵守承诺、说话不算数的人。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信守承诺的人,那么父母首先要做到信守承诺。 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曾子杀猪”,讲的就是曾子遵守承诺的故事。
有一天早晨,曾子的妻子准备去集市上,儿子哭喊着也要跟着去。
为了哄儿子回家,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家等着,我很快就会回来,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儿子很听话,乖乖的回家等着。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看到曾子在杀猪,拦住丈夫说:“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你却当真了”,曾子却说:“孩子听从父母的教导,学习父母的做法,你现在欺骗孩子,等于教孩子骗人。”
于是,两人把猪杀了,给儿子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胜过世间一切说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