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8922
- 经验
- 点
- 威望
- 点
- 金钱
- 两
- 魅力
- 点
- 金币
- 元
- 性别
- 保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4-6-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8-26 22:13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4后来,老板意识到了这种方式不妥,所以痛下决心,改变制度文化。在那个曾经当着我的面对质过的制造部经理离开之后,他决定从内部启用管理人员,于是便调了我的上司去制造部任经理,而我也经老上司推荐,被提拔起来,去做品质部的头。
因为我们两人都没有圈子的概念,所以很快,两个部门的文化就被纠正了回来。制造和品质是两个大部门,当这两个部门开始改变的时候,整个公司的文化很快发生了质的改变。
经历过这些之后,公司的人员流动率终于降了下来,公司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人才梯队,并在后来的发展中抓住了机会,业绩飞速成长,成为了行业里颇有名气的一家工厂。
而这段经历和这样的成长里程,也使得我对圈子文化的危害有了非常深的体会和认识,因此在后续的管理工作中,我就非常注意这种现象,并坚决不允许自己的部门有人拉帮结派,搞所谓的小圈子。
但即使如此,我在后来的工作中,也还是遇到了新的情况。
5
大概是五六年前,我去一家亏损很严重的工厂任职总经理。上任伊始,我就发现,这家公司有一种非常奇怪的文化。就是能干活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不怎么干活的人。而这些不干活的人,也不会坐在办公室,而是喜欢跑到车间另一端,一个人迹罕至、阴暗的角落聊天。
有一天,我在车间里检查,偶然走到了这个角落,听到了他们在那里讨论的话题。其实也没啥新鲜,基本都是数落主管或老板的不是,或是大谈办公室八卦,他们尤其对我这个新去的总经理不看好,觉得熬不了一个月就得滚蛋。
我很奇怪,公司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怎么公司的员工还会如此的逍遥,并形成这样的一个圈子呢?后来仔细琢磨了一番,便释然了。
6
以前我认为利益一致的人会形成一个圈子,其实,在一个公司,工作表现不佳、不受公司重用、或者对公司未来不抱希望的人,喜欢互相靠着取暖,亦即所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聚在一起,自然不会有什么积极的话题可将,能讲在一起的,往往是公司的不是。
所以,讲的话题不外就是骂公司、骂老板;或是公司政策荒谬,老板决定愚蠢的之类的话题;要不就是老板总是听信身边那群逢迎谄媚家伙的话,总是打压有能力的人,提拔小人;再不然就是主管自己烂,却说部属差,总之,把业绩差,经营不善的责任,统统堆到老板的头上去。
这种说法对不对?某种意义上也对。经营不善,肯定是管理者和老板的问题。但这只会让公司经营更糟糕,如果公司想要改变风貌,就必须改变这种文化,要让这种现象销声匿迹。
我是怎么做的呢?简单,我就是把所有人聚集起来,进行军训。人闲下来就会生事,我干脆让他们没有闲的机会。每天军训下来,各个都累的东倒西歪,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讨论那些负面的话题了。然后,我让所有管理人员及文职人员到车间,跟员工一起打扫车间,体验产品制造之难。这样,当合格的产品出来,开始源源不断送入市场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很有成就感,都认为这一切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实际上,这样做,确实打散了原有的消极圈子,特别是通过军训和劳动以及亲眼看到的公司面貌的变化 ,让他们渐渐融入到了新的、积极的文化中。
7
说完了以上,让我们再把话题拉回来说说。公司到底能不能批评?能批评。老板可不可以抱怨?可以。适当的发泄是人之常情,但一定要有所节制,谨慎为之。抱怨通常于事无补,过多批评则伤人伤己,只有改为正面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去面对困难,才是正途,才有机会翻盘,改变不良现状。
如果个人做不到,怎么办呢?公司就要想法介入了,无论如何,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消极的人形成一个圈子,这样既害自己,又拖累公司。
即使退一万步说,公司真没有希望了,做为个人来讲,公司真的不好、老板不行、主管不佳,也不必凑在一起,变得更消极,还不如趁早离开,没必要整日抱怨,狗吠火车,既然改变不了现状,又何必徒然浪费生命呢?还不如赶快转换阵地,从头再来,总比坐以待毙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