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月落海角 于 2018-11-6 14:20 编辑
作者:宁静 我和朋友小蕊差不多是同时怀孕,小蕊的待遇特别好。
听到怀孕的消息,公婆就立刻从老家赶来,请他们在这个城市最高档的饭店吃了顿大餐,走时还给了五千块钱。
没过几天,小蕊的婆婆就安顿好家里,来专门照顾小蕊,每顿荤素搭配,有汤有羹。
这让我好生羡慕。 再看看我,像一株野草似的,除了小易爸爸,没人理会。
我心里也酸酸的,为什么公婆不能来照顾我们一下,不用像小蕊那么高的标准,回家有口热乎饭吃,我就满足啊。
小易爸爸说,小蕊的孩子是给老人生的,而我们是给自己生的。 嗯,为了生一个完完全全属于我们的孩子,自力更生吧。
小蕊比我早生一个月,是个儿子,取名亮亮。 爷爷奶奶特别高兴,爷爷还说要给奶奶庆功,说奶奶照顾得好,好像生孩子的不是小蕊似的。
孩子快满月的时候,奶奶就说,要把亮亮抱回去养。
小蕊有些舍不得,亮亮还没满月,小模样还没看够,就要抱走了? 可是,小蕊老公说,孩子是他们家的后,理应父母回去带,留在身边,自己带不了,小蕊一个人能行吗? 小蕊当时就没了脾气,自己一个人带娃,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就这样,亮亮满月之后,就断了母乳,交给奶奶带回老家了。
02 这时,我生下了儿子小易。 婆婆来照顾了一个月,也说,可以把孩子带回去养。可是,我舍不得啊,我选择了把孩子留在身边自己养。
小易爸爸经常值班,家里基本上就我和孩子。 有时抱着孩子,就觉得热乎乎地流了下来,小家伙不客气地尿了我一身;有时,拉粑粑直接就挂在了我的身上。
有一次,小易拉肚,我的身上就没干净过,虽说垫着尿布,可是,总能有星星点点地粘在身上。
说实话,我都懒得洗了,因为,我没力气了。 孩子睡了,我要洗洗涮涮,孩子醒了,我要抱着到处颠儿,每一个睡不着的夜晚和睡不醒的早上,我都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再看看小蕊,不喂奶了,就去练瑜伽,几个月的时间,身材就好得不要不要的了。
工作也渐渐风生水起,无娃一身轻啊。 有一天,我洗尿布,扫了一眼朋友圈,小蕊在大理,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也想去啊。
一转眼,就过去了五年。 小蕊比我多赚了些钱,我比小蕊多陪了些孩子。 可是,小易和亮亮却长成了完全不同的样子。
我用五年的时间带小易读了一千多本绘本,现在孩子的识字量已经超过小学一年级的水平了,而且,小易热情、阳光、开朗。
每次我们相偎在一起的时候,小易都会让我讲一个小时候的故事,曾经那些艰难的日子,都变成了一种温馨的回味,小易会搂着我说,妈妈,我爱你。
而亮亮呢,小蕊把孩子接回来才发现,孩子除了拿着棍棒打来杀去,什么都不会。 小蕊想管教孩子,可亮亮根本不听,说重了,亮亮就吵着回家,他一直觉得奶奶家才是他的家,他是奶奶的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偷过的懒,真的是每一步都算数,岁月总要连本带利地讨回来。
孩子是投奔父母而来,不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隔代教养,父母虽然轻松了几年,可是,却把困难都滚雪球似的留给了未来。
03 哈佛心理学家吉尔博特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孩子是投奔父母而来,我们给不了金山银山,但是,我们应该给得起爱,也给得起陪伴和辛苦。
用心养育孩子,不仅是孩子的需要,也是父母的需要。
1. 参与孩子的成长,才能和孩子建立稳定的情感依恋。 奶奶带大的孩子,自然更爱奶奶,在奶奶身边才能找到归属感。
可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也许并不是家里最富有教育能力的,也许也不是能陪孩子更久的人,而且,父母还要把孩子从老人身边“抢回来”。
所以,孩子可能在ta还没有长大,没能拥有成熟的心理品质的时候,就要面对孤立无援、“举目无亲”。 埃斯沃斯将孩子的依恋分成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只有在父母身边才能更容易养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这是隔代教养无法取代的。
而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成人后,能更乐观地面对威胁性环境,即使处于一种压力环境下,ta也会坚定善良的信念,选择一种更为愉快的方式去寻求帮助,或是运用更有建设性的应对策略。
相反,一个儿童如果无法拥有一个稳定持久的依恋关系,就会缺少接触性愉快,这种早期生活经历可能会使孩子变得孤僻冷漠或被动绝望,并一生因此痛苦。 2. 参与孩子成长,才能更好地教会孩子成长。 心理学上认为,儿童的成长受三方面的影响:遗传、养育环境、儿童认知。
遗传是固定的,那么,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养育环境了,因为,孩子的认知也是在养育中慢慢建立的,而且一旦形成,想要改变是很难的。
也就是说,孩子在谁身边长大,受谁的影响就更大。 所以,好多孩子隔代教养,长大后,即便是父母的苦心良言,也并不愿意接受。 只有孩子对父母产生深深的爱,才会主动把父母的一些行为方式和特点塑化在自己身上。
孩子在2岁和6岁是两个叛逆期,也许会暴风骤雨式的逆反,这个时候,和孩子讲,我们是爸妈,就该听我们的,恐怕并没有什么作用。
反而是朝夕相处的彼此关爱,才是那把打开内心的钥匙。 7岁的孩子,开始在意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别人有爸妈疼爱,而我是爷爷奶奶的孩子,甚至,是谁都不爱的孩子,这种负能量,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8岁的孩子是一个话匣子,9岁的孩子渐渐独立,10岁的孩子开始学会思考……
没有陪伴孩子长大的父母,想要融入孩子的世界,就更是难上加难。
龙应台说:父母是有有效期的,要在孩子最依赖的十年里用心教养,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长到了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了。 错过,就回不去了。
3. 参与孩子的成长,才是真正做了父母。 纪伯伦说,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的箭靶,你只能尽力拉开,将箭射得又快又远。
孩子的未来是属于自己的,而父母除了参与孩子长大的过程,我们还能拥有什么呢? 况且,孩子一点一滴长大的过程,比世间一切浮华都会让我们快乐、甜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