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标题: 2024年第十三本书——《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上) [打印本页]

作者: sailortu    时间: 2024-9-23 13:08
标题: 2024年第十三本书——《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上)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397页,作者余华。这是我读余华的第一本书。说实话,挺费劲的,说是很费劲也不为过。

      别看才只有几十篇文章,其中却包罗万象。这么庞大的信息量,凭我这没见过世面的386cpu,处理难度实在是大,以至于我一开始读了1/3就宕机了,后来反复重启阅读4次,读了好几个月才算“勉强”读完。

      用“勉强”两个字,是因为实在不好读懂。有几篇甚至反复读了2-3遍也没理解。这感觉对于我,就像在温室里生活的植物,用枝桠去捅头顶的薄膜,捅了几个月,好不容易捅破了,室外的狂风暴雪呼啸而来,劈头盖脸的砸了我个冰凉又倍儿爽的大蒙蹬儿。捅破这层窟窿所接收到的信息,给了我个不一样的世界体验。

       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复杂、多样、荒诞的。看到这里你要说了,“你这没见过世面的温室小菜净说废话,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可我要说,你原本了解的复杂、多样、荒诞和透过别人的描述之后在你脑海之中呈现出来的复杂、多样与荒诞,角度肯定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有些震撼的。

       作者用十来年,经过了美国、南非、加南大、日本、意大利、耶路撒冷、埃及……所思所想形成的这部杂文集,就像一个杂货铺,啥都有。跨时代、跨种族、跨大陆;关于文学、关于出版社、关于作家;关于写作技巧、关于叙述风格、关于小说构思;关于那不能说的十年、关于时代、关于生活;关于世界杯、关于腐烂、关于很多……

       我才更加理解,不论哪个行业的翘楚,之所以能成为被世人认可为翘楚,肯定是离不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余华这样跨时代的人生、跨洲际的交流、跨频道的思考,是我以前想象不到的。当然,就凭我的人生经历,也压根儿不会往这方面想。所以,我认为他不能只是个作家,毕竟新时代的作家太多了,他更是个文学家吧,起码我认可他是个文学家。

      既然消化不了,我就写点我能记住的情节吧。

       他讲他经历过那不能说的十年,然后讲了“屁兜会”的情形和“biubiu”,这些都对他的作品产生了影响;他讲小时候跟电力桔的工人捕鱼,斗智斗勇;

       他讲和不同的国籍的作家和出版社交流,包括去某些作家生前居住的地方看看、去墓碑祭奠;

       他讲述不同作家文学作品带给他的感受——大仲马、陀思妥耶夫斯基、巴金、威廉·福克纳、伊恩·麦克尤恩、伦茨、哈金、茨威格……你看,好多作家我都不知道,我现照着书扒拉着写的,顺便把他们的著作加进了我的书单;

       他讲他写小说时是怎么想的、以什么样的语言叙述、为什么这样叙述、他讲他关于心理的描写是跟谁学的、他讲如何处理文学作品中死于生的关系、他讲怎样才能把脑海中想象出来的情节合乎逻辑的落地……

       他讲他在南非看世界杯、讲英格兰的球迷是什么样子的、讲北京奥运会……

       他讲他在埃及经历的示威游行、讲他朋友在布拉格文学节经历的盗窃、讲日苯给他的感觉、讲美国和温哥华的生活……

       怎么样,是不是大杂烩?是不是很跳跃?是不是很跨界?你说396页这么多信息,搁谁谁能消化的了啊!因为难以消化,我直接摘抄一些片段吧,也许你能有点“感觉”,当然,也可能啥感觉都没有——

 

    (此处省略1000字,因字数太多,放不开,具体内容,请见《下》篇。)

 

       看这本书之初,我认为这个作家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有些国外内容写的都挺好的,日苯的环境美国的生活温哥华的气候,可气的是连非洲的破体育场他都觉得比中国的好,中国的好他反而一句都不说。

      看这本书一半的时候,我认为这本书写的东西其实挺无聊的,谁关心他写作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学的,对其他作家的作品又是怎么理解的。

      看这本书快完成的时候,我给这本书评分,在“不推荐”和“一般”之间纠结。说实话当时我认为很一般,但还不到完全摒弃到“不推荐”的地步,冲着作家的名气,我最终评价为“一般”。我告诉小美女我看完了,评价为一般。小美女也看过,她说此书有点“崇洋媚外”。

      完全看完之后,我认为作家把一些事情讲的很直白,他就这样把一些事实赤裸裸地用语言展现在你地面前。让我知道,世界说是草台班子都是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荒诞、无比的荒诞、相当的荒诞。但我们也许只有更好地认清和理解这种荒诞,才能更好地明白自己要走什么样的路。

      文中说,“三十年前,我刚刚从事讲故事的职业时,读到过挪威易卜生的一段话,他说:‘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所以与其说我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我是在寻求治疗,因为我是一个病人。”

       我想,如果时代和家庭给予了我们或多或少的疾病,心理上的或者是身体上、思想上的、行为上的。向作者这样选择主动暴露和寻求治疗的,也许比选择视而不见和避而不谈的更加勇敢。从这点出发,我跟小美女持不同的观点,我认为这个作家也很有可能是爱国的,可是由于他所出生的年代和童年经历,所以导致了他整个人生和感受都不大好。我在想如果他出生在耶路撒冷或者非洲,他又能写出怎么样的文学作品呢?我祝愿作家能在讲故事中不断治愈自己,也祝福读书的人不会因为他的文字而感染上他的疾病。

       读完之后再给这本书一个评价,依然是“一般”。因为书中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很多人对大仲马议论纷纷,他的作品引人入胜,于是就有人把他说成了通俗小说作家。难道让人读不下去的作品才是文学吗?”是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本书,一半的语言太高深、太拗口、太专业,让我读了很久,甚至读不下去过,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一本好的文学作品。


作者: 行云何处去    时间: 2024-9-23 21:33

作者: abc77    时间: 2024-9-24 08:03
赞!




欢迎光临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https://www.yt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