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标题: 城里的亲戚 [打印本页]

作者: 别亦难    时间: 2023-2-16 20:15
标题: 城里的亲戚

在老辈儿里,农村条件艰苦,城市条件能稍微好些。一个“城里的亲戚”如果混的还不错,那么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家族都意味着很多。我的姑奶奶就是这样一个亲戚。

 

姑奶奶是爷爷的亲妹妹,爸爸的亲姑姑。解放初期时候的学生(不知是不是大学生),落户北京,在棉纺厂工作,正儿八经的工人。

 

姑奶奶是个热心肠。虽然北京离老家相隔千里,但是却总是操心着娘家这一摊子事儿。记忆中小时候每年姑奶奶都会回来一两次,每次回来都是大包小包,主要是衣服,我家的、叔叔家的、姑姑家的,大人的、孩子的,都一包包的包好,虽然都是些旧衣服,但是在那个年代已经很不错了。还会带很多在乡下不常见的零食,分给我们孩子们。记得小学时第一次吃到好丽友巧克力派,自己竟难以相信世界上有这么美味的零食。如今每次去超市看到,仍会想起当时的味道。

 

除了这些,记忆里家里的第一台电视,甚至还有一个大圆桌,都是姑奶奶从北京带回来的。一直到现在我都想不明白,在那个物流不发达的年代,姑奶奶是如何托人办到的。还有家里修房盖屋、爸爸叔叔娶妻结婚,姑奶奶也总是会伸以援手,这些都是后来父亲和我聊天时说起来的。

 

大哥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和同学一起去北京当保安。爷爷告诉姑奶奶后,姑奶奶托人把哥哥安排进了一个电子厂。虽然如今哥哥早已换了工作,但这份恩情却永不敢忘。

 

姑奶奶是大嗓门。每次回家,爽朗的说话声和笑声都能传出半个村子。姑奶奶很外向,走在村子里面,很多人不认识她,她就会主动的自我介绍。我是谁家的谁谁,也是咱们村出去的老姑娘了,今天回娘家来了。慢慢的街坊邻居都知道了我们这个北京的亲戚,小时候通信不发达,有时候姑奶奶回家时,家里人都在地里干活儿,邻居就会帮忙来地里喊一声“老韩家的,快回去吧,你们北京的姑奶奶来了。”

 

农村里长大的孩子多少都有些内向和不自信,姑奶奶总是用她的嗓门和爽朗的笑声鼓励着我们这些孩子们,多说话、多表达,甚至鼓励我们给她写信,她每次也会很认真给我们回信。在众多孩子中,姑奶奶最喜欢的是我,或许是因为我小时候学习成绩比较好缘故,还送给过我一支崭新的钢笔,这是其他兄弟姐妹们没有的待遇。

 

姑奶奶对爷爷很好。爷爷去北京时,在饭店里吃的粉蒸肉觉得很好吃,后来每次姑奶奶回家,都会从那个饭店打包几碗粉蒸肉带回来。爷爷喜欢抽烟喝酒喝茶,他的烟酒柜里总是少不了一些北京特产的烟酒和茶叶:二锅头、吴裕泰。逢年过节时,家里有客人来,泡上一壶茶,点上一支烟,总会引起客人的阵阵惊呼和赞赏。每到这时候,爷爷总是自豪的说起来,这些都是小文从北京带回来的。

 

姑奶奶也一直很受全家的尊敬和爱戴,不论是爸爸、叔叔和姑姑,还是我们孩子一辈儿。即便后来爷爷和奶奶过世以后,仍邀请她每年回来看看。我后来上大学、参加工作,每次去北京也总会去姑奶奶那儿看望一下,陪她聊聊天、说说话。

 

如今姑奶奶已经九十多的高龄,前几年开始小脑萎缩,不认识人了,后来又脑栓过一次,便卧床不起了。好在家里儿女孝顺,条件也比较好,请了保姆每天伺候着。

 

前几日,北京的哥哥和妈妈一起去看望姑奶奶,哥哥录了视频发给我,姑奶奶瘦了很多,也没有了往日爽朗的笑声和说话声,只是静静的看着妈妈和哥哥,微笑着。看的我眼角湿润。

 

这就是我城里的亲戚,影响了我也影响了我们一大家子的姑奶奶。如今她庇护和帮助的我们都已经长大,而她却老的忘记了我们。所有的恩情无以为报,唯有深埋心底,遥祝健康长寿。


作者: 行云何处去    时间: 2023-2-16 20:20
有颗感恩的心
作者: 像風一様流浪    时间: 2023-2-16 21:02
城里的这种亲戚不多啊,楼主是幸运的
作者: 鲁网一丈青    时间: 2023-2-16 21:31
我的亲姑姑是跟爷爷闯关东后在丹东找了工作,又嫁给了部队转业的姑父。虽相隔甚远,但姑姑一直挂念着老家的亲人们。兄妹仨考学后,姑姑让父亲去她所在的城市打工赚更多的钱供我们上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前物质匮乏,姑姑每年都要邮寄吃的穿的用的给老家。为了鼓励老家的侄子侄女努力学习,说谁考出学才可以去丹东。哥哥和我如愿了,暑假去姑姑家后,姑姑都会领着我们去逛街串门,遇到熟悉的工友邻居,姑姑也会很自豪的介绍这是我山东老家的侄子侄女…
1994年姑姑60岁生日,姑姑说东北的规矩家里有老人在,晚辈是不庆寿的。我给姑姑邮寄了666元,并许诺等66大寿时与哥哥一起再去丹东。可惜姑姑62岁时因病早逝,我们三口趁着儿子去哈尔滨上学,特地去了丹东给姑姑上坟,了却心愿。转眼间26年过去了,时常想起姑姑,感恩姑姑
作者: 风扬    时间: 2023-2-16 21:51
情深意厚
作者: ljw02111    时间: 2023-2-16 21:57
有这样一份亲戚都是一辈子的福气,真的,我们老家也有这样的亲戚,真的莫名的兴奋!
作者: 好吃的不是拉面    时间: 2023-2-16 22:04
对小城市烟台来说,天津,青岛,当时的大连,都是城里,我都有亲戚。
作者: 似溪向海游    时间: 2023-2-16 22:05
小时候我的舅爷 就是我奶奶的亲哥 穿着当兵的军绿裤子 蓝色上衣 那时候的帽子 每天都从老家骑着二八自行车 到我家楼下的市场卖菜 每次看见我都会问我 去上书房吗 我会说是啊 舅爷 好好念书啊 好 这份记忆 一直很清晰
作者: ytkfd    时间: 2023-2-17 04:35
老辈人的纯朴亲情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自私离我们越来越近
作者: 缘来是惜    时间: 2023-2-17 04:41
老爸的两个姑姑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北京那位不晓得什么情况,据说孩子都在部队医院没有联系了。上海的是南下干部据说级别很高,前些年去世了骨灰回烟台洒大海里了
作者: pinming    时间: 2023-2-17 04:42
姑姑亲侄子是真亲
作者: 别亦难    时间: 2023-2-17 08:42
行云何处去 发表于 2023-2-16 20:20
有颗感恩的心


作者: 别亦难    时间: 2023-2-17 08:42
风扬 发表于 2023-2-16 21:51
情深意厚


作者: 别亦难    时间: 2023-2-17 08:42
pinming 发表于 2023-2-17 04:42
姑姑亲侄子是真亲


作者: 别亦难    时间: 2023-2-17 08:43
缘来是惜 发表于 2023-2-17 04:41
老爸的两个姑姑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北京那位不晓得什么情况,据说孩子都在部队医院没有联系了。上海的是 ...


作者: 别亦难    时间: 2023-2-17 08:43
ytkfd 发表于 2023-2-17 04:35
老辈人的纯朴亲情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自私离我们越来越近


作者: 别亦难    时间: 2023-2-17 08:43
似溪向海游 发表于 2023-2-16 22:05
小时候我的舅爷 就是我奶奶的亲哥 穿着当兵的军绿裤子 蓝色上衣 那时候的帽子 每天都从老家骑着二八自行车  ...

那时候时间很慢,那时候情谊很浓。
作者: 别亦难    时间: 2023-2-17 08:44
好吃的不是拉面 发表于 2023-2-16 22:04
对小城市烟台来说,天津,青岛,当时的大连,都是城里,我都有亲戚。

大户人家
作者: 别亦难    时间: 2023-2-17 08:44
ljw02111 发表于 2023-2-16 21:57
有这样一份亲戚都是一辈子的福气,真的,我们老家也有这样的亲戚,真的莫名的兴奋!

珍惜
作者: 好吃的不是拉面    时间: 2023-2-17 08:54
别亦难 发表于 2023-2-17 08:44
大户人家

解放前勉强算。
作者: sayyousayme    时间: 2023-2-17 09:05

作者: 小小仙人球    时间: 2023-2-17 09:18
从记事起就知道自己有个当大学教授的舅姥爷  每年冬天妈妈总把不知藏在哪的长了一层白毛的地瓜脯装进布袋  还有满满一袋花生米 写个地址邮到远在东北的他 因为那时家里太穷了 加上成分的问题  姥姥的养老基本是他担负的  姥姥家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大地主  算是下嫁给姥爷  姥爷家是富农  成分后来成了压倒整个家的大山 身体心灵的苦  能活着熬过来真的是万幸  小时候家里总能看到炕上的一个针线盒里放着1   2个苹果  但我跟弟弟再馋也不敢吃  因为那是给姥姥的  舅姥爷给的钱买的 妈妈给姥姥姥爷养老  姥姥的其他几个孩子都被迫到了东北  不敢接济家里  即使要邮个东西回来还得中转几道   要不就归公了   真的无法想像那是怎样的年代   一直到我8岁时姥姥没了  也没见到传说中的教授舅姥爷   
作者: xxy21    时间: 2023-2-17 09:25
小时候不懂也记不清楚,其实我家可能也算别家眼里的城里人了吧,爷爷是以前在烟台打仗解放后就留在了烟台,当了个其实也不算小的官,因为太正直很抗上一直没有提,祖籍其实是莱阳和平村,不过爷奶去世都早,健在时爷爷家有时会来点亲戚,依稀记得有从农村来的,有从武汉过来的,都会带着一些小哥哥小姐姐的,不愧是血脉相连,虽然陌生却又很快都玩成一片。
作者: 五十而已    时间: 2023-2-17 09:42
感人
作者: 论缘    时间: 2023-2-17 10:01
小时候村里有个天天一起玩的女同学,她爷爷的哥哥在北京某个军区,好像是空军。有一次给她家捎来一个降落伞,她全家人夏天全穿白色的小褂。那个配给供应的年代,买白糖需要用糖票,她这个大爷爷用编织袋给他们家捎白糖。还有一次她大爷爷给她捎了很多五颜六色的发夹,我羡慕了很多年,现在还经常跟俺对象说起这事。
作者: quan@    时间: 2023-2-17 11:23
情真意切,以前虽然穷但却有真感情
作者: bingmin99    时间: 2023-2-17 14:46
姑姑在县城,记忆里一开始她家住家属院的平房,那也比农村条件好太多,自来水、电视都有。后来就换了一楼带院子的楼房,院子里种着瓜果蔬菜,还种着草莓,第一次在那见草莓我还好奇为啥种子长在外面。小时候偶尔父亲会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她家,特别开心,可以看电视,可以吃好吃的。但是总感觉姑姑对我并不怎么亲近,长大点反而不乐意去了,上高中的时候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就在姑姑家附近,那时候高中日子很苦,我同桌就是县城的,经常给我带点好吃的,到现在还心存感激。我的姑姑一次都没有去学校找过我,每当看到同学中有亲戚去给她们送油条包子的时候,我总是特别羡慕,心里还有些许的期待,可是直到高中毕业也没出现过。毕业的时候我借了自行车把那一堆课本带到了姑姑家,其实也没啥用了,后来卖废纸了,还有生病去借过一次钱,这算对我的帮助吧。可能在姑姑眼里,我们是乡下的穷亲戚吧。后来她年龄大了慢慢跟我爸妈走的近了些,现在我的大姑姑八十多了,我爸前年去世了,她越发对我妈亲热起来,但我总觉得跟她很有距离感。
作者: 万福金安    时间: 2023-2-17 15: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拉拉兔    时间: 2023-2-17 18:22
我今年37,我的小姑姑,也是爸爸最小的妹妹,90年考上中专在外地当护士,我们小时候信息闭塞,关于我们兄弟姐妹的学习和工作给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我们家如今的日子有一大半是因为她,小姑是一个无私为家的人,我们特别尊敬她,她前几年癌症,我们兄弟姐妹轮班伺候,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
作者: 富强文明和谐    时间: 2023-2-19 12:14
        亲戚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扎根,多年来没少帮扶我家。
        小时候印象很深的是,亲戚九十年代去日本出差捎回一些巧克力豆,给了我一袋,那种味道让我顿时觉得家门口小卖铺金箔包装的巧克力小元宝再也不香了,也一度给我造成一种幻觉,经常误吃家里的大青叶片。
        2000年前后,亲戚先后到南方、内蒙等地挂职,时常寄些当地特产回老家。回京后,隔三岔五寄些衣服鞋子之类,回老家捎些烟酒,期间对我的学业、工作也给予了一些关照。
        作为“穷亲戚”,我们能回馈的,无非就是平日的苹果、地瓜、花生、玉米面等土产,以及过年的饽饽、炸果之类。
        我参加工作后也有了一点能力回报亲戚,有机会也会去北京看望他们,虽然每次得到的依然比付出的多很多。
        不是所有的亲戚都是亲人,感恩这一切。
作者: start2988    时间: 2023-2-19 12:20
风雨依前行 发表于 2023-2-16 21:02
城里的这种亲戚不多啊,楼主是幸运的

农村人得到的是物质,城里亲戚得到的是精神。

虽然不是扶弟魔,却类似于这种心态。

城里亲戚自身其实是极其享受的,那种被需要,那种众星捧月的感觉。
作者: 刘相弘    时间: 2023-2-19 12:37
都希望有帮你的亲戚,如果是要你帮的,你还希望有吗
作者: start2988    时间: 2023-2-19 12:44
刘相弘 发表于 2023-2-19 12:37
都希望有帮你的亲戚,如果是要你帮的,你还希望有吗

需要你帮忙的亲戚,他们能提供你情绪价值。其实是一样的。
作者: 独照峨眉峰    时间: 2023-2-20 16:41
分人,有人重视亲情乡情,急公好义古道热肠,也有人富贵不还乡,怕给自己找麻烦,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作者: ytjiegousheji    时间: 2023-2-21 04:47
很难想象,因为独生子女政策,这些独生子女的孩子们,他们的孩子不会有姑姑,姨等的体验了。
造孽。
作者: ytjiegousheji    时间: 2023-2-21 04:53
quan@ 发表于 2023-2-17 11:23
情真意切,以前虽然穷但却有真感情

绝大多数那时候的回忆,透露出来的都是感觉:物资匮乏,生活艰难。
但愿这个苦难的民族早日走向正规,融入世界。
作者: ytjiegousheji    时间: 2023-2-21 04:54
小小仙人球 发表于 2023-2-17 09:18
从记事起就知道自己有个当大学教授的舅姥爷  每年冬天妈妈总把不知藏在哪的长了一层白毛的地瓜脯装进布袋   ...

想起了榨取犹太 人
作者: ytjiegousheji    时间: 2023-2-21 05:04
发帖辛苦啦,打赏奖励!
作者: ytjiegousheji    时间: 2023-2-21 05:05
风扬 发表于 2023-2-16 21:51
情深意厚

写的真好。
作者: 别亦难    时间: 2023-2-21 08:05
ytjiegousheji 发表于 2023-2-21 04:47
很难想象,因为独生子女政策,这些独生子女的孩子们,他们的孩子不会有姑姑,姨等的体验了。
造孽。

以后没有亲姑、亲姨,说不定就出来堂姑、表姨了。
作者: keviya    时间: 2023-2-21 08:44
爷爷奶奶都是大连的老家 我的记忆里这些亲戚都不怎么亲 二老爷抗美援朝回来的在沈阳后来回来认祖归宗 反正都不热乎不亲那种
作者: 女飞贼11    时间: 2023-2-23 09:42
发帖辛苦啦,打赏奖励!
作者: 独步江南    时间: 2023-2-23 09:50
看着泪目呀
作者: 烟台BBS最帅的人    时间: 2023-2-23 10:44
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也少了,以后这种的亲情很难了




欢迎光临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https://www.yt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