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标题:
发烧后免疫系统如何工作?(重发)
[打印本页]
作者:
佼恩
时间:
2022-12-21 10:12
标题:
发烧后免疫系统如何工作?(重发)
刚才没发全,现在重发一下。希望大家对发烧多些了解,不一定非要着急退烧,但需要注意人体耐受性和基础病耐受性的差异。
原创 在家健身的编辑 四象工作室
感冒发烧是日常常见病症,大多数人都有打着寒战、发着烧缩在医院输液室里打点滴的经历。此次肺炎疫情中,发烧也是患者常见症状之一,因而被大家所警惕。
发热与疼痛、泛红、肿胀都是炎症的主要症状,是人体的免疫反应。那么问题来了,免疫系统在对付入侵者时对我们的身体做了什么,为啥非得给我们“加个热”不可呢?
在生物界,发烧是机体对抗感染的常见免疫反应。除人类外,恒温和冷血脊椎动物都具有这种免疫机制。人类在遇到炎症时,免疫系统会主动提醒身体升温,而鱼、爬行动物等则会跑到更温暖的环境中来让身体升温。
科学家认为,这种对抗疾病的方式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中,是经过了数亿年的时间自然选择形成的,这种进化结果说明,发烧赋予个体生存优势,也就是说发烧是一个祖传保命技能。
生病发烧是一件很难受的事,为什么是生存优势呢?
美国生理学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提到:
“活下去并保持健康,最好的方法就是杀死那些该死的病菌。我们受到感染的一个普遍反应就是发烧...有些病对热的反应比我们的身体更敏感,提高我们的体温,实际上就是要在烤死我们自己之前把病菌烤死。”
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免疫系统的工作方式。就像温度升高时冬眠的动物会苏醒,科学家们发现平时勤勤恳恳工作的免疫细胞在温度升高时(发烧时的温度)会更加“有活力”。
比如温度上升后,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中性粒细胞(一种白细胞)吞噬细菌的活性会上升,同时免疫细胞聚集到发炎部位的速度也会变快。此外发热还会促进“干扰素”产生,它们可以帮助抗病毒、抗病菌。当你裹着被子昏昏沉沉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的时候,免疫系统可是在加速工作。
发烧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吃退烧药。我们常用的退烧药原理一般为抑制细胞致热因子释放,体温调节中枢接收不到调高体温的信号自然体温就会下降。但是退烧药不是消炎药,并不能帮助我们消灭病原体。
因而医学研究认为,为了机体能更好地对抗病原体,无其他疾病的成年人遇到普通发烧时,如果没有其他不适症状不用立刻退热。如果遇到高热(腋下39-41℃为高热,高于41℃为超高热)、或是有心脏病等特殊状况还是应该及时解热。
发烧对于机体来说就像一个警报系统,在受到病原体入侵时促使身体提高免疫监控。不过发热有利于抗感染,同时也会增大人体组织消耗,只不过相比这些代谢成本,人体获得的生存收益明显要多得多。
相关研究发现,体温每升高1度,人的基础代谢率升高13%,糖分、脂肪的消耗都会增多。所以大病一场后总觉得自己消瘦了许多?别怀疑,你确实变瘦了。
人体免疫系统很多时候比我们想象的都要精妙的多。不过我们在这里还是要提醒您,不论何时,生病都要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科学审核:中科院生物学在读博士李冰
作者:
佼恩
时间:
2022-12-21 10:16
发烧对人体有没有什么好处或坏处?在临床上,我们还得看是何种情况而定。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发烧可能的好处包括:适度的发烧会提升免疫系统的效能,和阻止某些细菌或病毒的繁殖或生长,但这种情况在体温越来越高;接近40℃时可能会减低,甚至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而发烧的坏处则会让人产生不适的状态,增加体内氧气的消耗量、加速身体代谢速率、提升二氧化碳的制造与心肺功能的需求,这些对于健康者的影响有限,但对于患有严重心脏病、慢性肺病、严重贫血、糖尿病与先天代谢异常的患者,则可能无法承受这些额外的负担。
发烧确实不一定要给退烧药,但也并非越烧越有抵抗力。若因发烧而全身无力、倦怠、不舒服,如果仍执着不给退烧药,强调让自己产生抵抗力,也未免有些矫枉过正。建议在医师的建议剂量下,善用退烧药反而会让患者更舒服,所以只要使用得当,并不会影响免疫功能;况且如果因发烧而吃不好、睡不好,同样也会影响免疫功能的。
现如今,确实有一些专家提出学理假说,认为给予退烧药物,尤其是布洛芬,会降低身体对病毒的防御能力,甚至提及发烧有助于血红素将氧气快速地传递到周边组织。然而在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及欧洲药物管理局的指引都已经指出,退烧药使用会延长COVID 19及增加死亡率的说法,然而研究证据力却是明显不足的。因此,新冠确诊者可以使用退烧药物,且美国疾管中心的官网上也明确指出,轻症染疫民众居家隔离时,可以使用退烧药物来缓解症状。
作者:
佼恩
时间:
2022-12-21 10:27
目前退烧药的种类可分两大类:一种用于解热镇痛,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另一种非类固醇类解热镇痛剂,除了有解热镇痛作用外,还有抗发炎作用。这两大类药物的降温效果约在使用30-60分钟后开始。
其实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解热镇痛剂亦不例外,但是如果按照医师或药师的指示下使用,发生副作用的机会相对低。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来说,因为在适当的治疗剂量下有最多的安全性资料,少有副作用发生,除非服用超剂量,才会引起肝毒性或肾毒性。
另一类非类固醇类解热镇痛剂,缺点为常出现胃部不适、影响血小板功能,严重者则会出现出血倾向等副作用,但一般在医师或药师的指示下适量的使用以后,出现明显副作用的机会极微,所以这些副作用并不会影响到医师或药师对于这类解热镇痛剂的取舍,更不用说是对人体有致命风险。
综合以上,对乙酰氨基酚是解热镇痛药物,临床上常用于缓解头痛和发烧,在适当剂量下有相当多安全性资料,少有副作用发。
(最近了解到有部分人群在服用退烧药后依然没能有效降低体温,可能是服药时机不合适,大脑已接到信号调高温度,也可能是体质问题,必要时及时就医。另外如果高烧超过48小时,一般发烧超过72小时,低烧超过一周也要及时就医。)
欢迎光临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https://www.yt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