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刷手机看到了一篇文章,逐渐消失的“1元食品”。
内容里是记者采访时不少人反应的一块的雪糕冰棍、矿泉水、一些小零食都少了很多。雪糕三五块比较多,矿泉水也是2块以上。每天上下班需要步行的赵赫对记者说:“通勤带水很不方便,也不能保证是冰镇的。如果每天喝3瓶矿泉水的话,单价3元就接近10元。”现在赵赫喜欢买冰露这种零售价格1元的矿泉水,但赵赫表示,这样低价的矿泉水品牌越来越难买到。
文章里也说了原因:
虽然并未绝迹,但1元左右的低价食品处境却十分艰难。在越来越追求高品质产品的时代,“1元商品”存在感很低,并且市场份额有进一步萎缩的可能。大部分商店不倾向于销售低价食品是其生产萎缩的首要原因,也是消费者难以买到的直接原因。北京市昌平区文华路的一位街边商铺的老板对记者说:“冰箱以及商店场地就这么大,如果低价雪糕和矿泉水多了,就摆放不了价格高一些的商品,毕竟同等的销量下,低价商品要少收入不少。”由此,进货的时候他们就不会考虑太多的低价食品。逐步减少低价食品的生产,商家本身也有苦衷。业内人士称,一瓶矿泉水的成本,除去渠道费用,水源、包装、物流成本是最基本的,而近年来,由于相关成本提高,价格如果不水涨船高就很难取得利润,甚至是亏本。雪糕企业也称,人力成本、冷藏等费用日益抬升是雪糕售价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随着有关部门对低价食品的监管日益严格,使得一些商家逐步放弃生产。如记者了解到,有的地区对辖区内“五毛食品”销售商分布情况,登记经营品牌信息加强掌控,建立“五毛食品”专项监管台账。对不能溯源的“五毛食品”,一律责令经营者下架停售或者停业整顿。这些措施虽然有助于提升食品安全,但也增加了“1元食品”的实际成本,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