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标题:
翻译无处不在——文字与实物
[打印本页]
作者:
00290
时间:
2018-3-29 22:19
标题:
翻译无处不在——文字与实物
人们热衷于让小孩子读书,如果看画册是正确的,如果看文字是错误的。
作者:
00290
时间:
2018-3-29 22:20
因为空间上的距离,
中西之间存在翻译。
南北之间存在翻译。
十里不同音,也存在翻译。
那么,2个人之间,不存在翻译吗?2个人之间在空间上有距离,肯定需要翻译。如果不存在翻译,这2人之间就不会产生误会。
因为时间上的距离
前四史需要翻译
24史需要翻译
清史稿需要翻译
爸爸的话不需要翻译吗?不需要翻译,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父子之间的交流为什么要重复?
因为专业上的距离
诗经,需要翻译,
乐府诗词需要翻译
唐诗宋词也需要翻译
元曲需要翻译
明清小说需要翻译
即便是现代文,也需要翻译,否则就不会存在语文这个学科。却是术业有专攻,只要存在差距,就不会无误差的传递,就需要解说,其实就是翻译。
作者:
00290
时间:
2018-3-29 22:24
翻译依赖于什么?
如果孩子从小脑子里只有文字,那么他有翻译工具,却不知道该去翻译什么,他无法将实物和文字对应起来,那些翻译工具再多,都是废物。
翻译依赖于和实物的对应。孩子小时候是打基础的时候,接触的东西越多,感性认识越多,学习文字的时候就越轻松。
本该玩的时候,认识实物的时候,人们偏偏让他们学习文字,荒唐。
作者:
00290
时间:
2018-3-29 22:27
即便是一个碗,如果一个人从未见过碗形的东西,你也不可能用语言让他明白碗是什么样子。
所以,实物比翻译工具重要。
翻译工具只是为了交流,为了传递,脑子里没有东西,交流什么?传递什么?
作者:
00290
时间:
2018-3-29 22:28
可以知道实物不知道文字,不可以知道文字不知道实物。
作者:
Hheli
时间:
2018-3-29 22:42
原来如此
作者:
00290
时间:
2018-3-29 22:45
实物再升级就是认识,认识可以不用语音文字表示出来,认识可以没有名字。不可以知道名字却不知道名字对应的认识。
作者:
00290
时间:
2018-3-30 10:19
Hheli 发表于 2018-3-29 22:42
原来如此
这个帖子忘记写跟帖不回。为了让人们相信我的狗皮膏,所以吹吹牛皮。捎带回帖。下不为例。
我认为是这样。记得我曾经说过的补课吗,老年人补课并不是补认识,认识在35岁以后很难补,因为认识在人的脑子中的刻痕不够深,为什么不够深,因为已经刻的东西太多。那么补课补的是什么?是专业术语。即便没有专业术语,也能将问题说明白,用通用语音多解释就可以。
该认识的时候不去认识,去学习术语。术语就占据了认识的领地。那么将来只能浮于表面,胡乱堆积术语当成知识。
下面吹牛皮:我用不专业的术语,用通用术语,在某专业论坛,以某教授出的书为辩论焦点,杀得该教授连连后退,并且得到了坛友的认可。
我学习的一贯作法:了解这个东西的实质,用自己的词汇去理解去认识,忽略专业名词的重要性,专业名词只是方便交流,并不是为了方便理解而产生的。如果名词与实质距离远,就要刻意忘掉名词,等完全理解不会被名词带偏以后,才可以让脑子拿起这个名词。
重内不重外,浮云就遮不住望眼。这个做法的损失是难以用表去获利,因为不重视表。
认识在35岁以后不是完全不可补课,怎么补才能刻痕深刻?学习理论的时候,不能完全跟着别人的推导过程去流水,而是对别人的推导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试图驳倒,即便没有驳倒,也会加深刻痕。有滥竽充数的推导过程,就会被你驳倒,同样也会加深刻痕,还不会被拐跑。
本主题跟帖不回。
作者:
00290
时间:
2018-3-30 10:28
沙发位的文字是3年半前写的,拿出来一个字都不用改。
这种情况,认识就可以积累了。否定否定再否定的过程,看着是进步,其实是反复,这个反复过程认识是很难积累的。
作者:
00290
时间:
2018-3-30 10:34
反复过程是人类不能避免的。一步一个脚印,慢点走,深点刻,就会提前结束这个反复期。
欢迎光临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https://www.yt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