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信息碎片化,学习方式也跟着碎片化了。但是,我们要小心,这种流行的学习方式可能会把我们带进坑里,甚至在关键时刻坏了大事,百年前的林则徐可谓前车之鉴。
作者丨人神共奋的李刚
从今天的史料看,林则徐当年非常重视收集西方、特别是英国的情报,资料来源是从各种途径收来的报纸,请了至少四个人整天为他翻译。
如果没有系统的思维方法,在这些零碎知识的学习中,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有哪些?
不能放弃“tc”式的思考方式,再多的知识碎片都是别人的,只能把林则徐带到“坑”里去。
01
1839年9月,距离鸦片战争爆发还有9个月,此时,英国战舰正源源不断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这天,到广州禁烟已9个月的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回答了道光帝最担忧的一个问题:英国到底会不会跟中国“开边衅”,就是打仗。
在这道长达2000多字的奏折中,林则徐详细分析了两国的战争条件,最后得出一个“不至于突然发生战争”的结论,奏折中有这么一句话:
“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
这句话至少有两个地方非常有意思:第一,“侵凌他国之术”说明林则徐对大英日不落帝国侵占海外殖民地的行径还是有所了解的,知道英国确实有可能把中国当成下一个目标;第二、但林则徐又奇怪地坚信,英国不敢和中国打仗。
那么,林则徐到底对大英帝国了解多少?他又为什么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呢?
02
从今天的史料看,林则徐当年非常重视收集西方、特别是英国的情报,资料来源是从各种途径收来的报纸,请了至少四个人整天为他翻译,并经他本人亲自采编成册,以供决策参考。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不折不扣的“碎片化学习”,林则徐可谓中国第一人,没办法,条件就是这么个条件。
我记得高中历史课本里把林则徐当成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人。当时我就有一个疑问,既然他已经开始了解西方,读了那么多的英方情报,已经成为清王朝中最了解英国的官员,为什么他还是不知道中英的差距有多大呢?还是不能理解战争的必然性呢?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有趣的、从历史看“碎片化学习”的角度——如果没有系统的思维方法,在这些零碎知识的学习中,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有哪些?
03
“碎片化学习”中常犯的错误之一:对自己的有利有东西过度重视,对自己的不利的东西视而不见。
正因为林则徐在翻译资料中,准确地了解到英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军队、舰船等数目,才使得英国看上去就像是个自不量力的夜郎国,这些简单的数字对比根本说明不了问题。
也难怪当初林则徐这么想,现在我们很多人还在说,当时中国的GDP占全球四分之一,云云。重量不重质,看来是我们的老传统了。
因此,林则徐给道光的奏折中,反复强调:此蕞尔小邦,若大军远征,势必路途遥远、补给困难,绝对不会出此下策。
他其实已经知道了英国把印度变成了殖民地,但一个tc官员,就算读了再多英国报纸,也无法理解殖民地的意义。
他根本无法想像,英国只出动了皇家海军以及东印度公司海军,就已经把战火从珠江口烧到长江口,此时英军陆军主力还在半路上,快得根本谈不上补给问题。
04
“碎片化学习”中常犯的错误之二:用固有的思维理解新知。
如果只是在战争的判断上发生错误,对于一个tc的文官而言,无可厚非。但这个最了解的国际形势的官员对于当时世界贸易的理解,却是错的离谱。
林则徐从其翻译资料中,已经得知英国以贸易为立国之本,这很了不起,很接近真相了。鸦片战争在英国叫“通商战争”,打仗就是为了更好的做生意。
但一个tc的官员其实无法理解“贸易立国”这句话,他大概认为,所谓“贸易立国”只是财政收入大部分来源于海外贸易,他无法理解资本家怎么会成了一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因此也低估了英国想要打开中国市场的决心。
林则徐按照tc的惯例,评估了鸦片商的背景,发现他们都是民间资本,因此武断地认为,鸦片走私只是民间行为,英国政府不会为这些黑心商人撑腰。
沿着这个思路,他还真的在报道中找到了很多“事实”。比如,一些正义的英国人士反对鸦片贸易,再比如,英国国王要求商人尊重中国法律……
所以,他进一步推测出一个“中国式的思维”——中央的政策是正确的,只是下面的人把经给念歪了。下面的人是谁呢?天杀的黑心商人和天高皇帝远的贸易官员。
他还很兴奋地把这些言论写在奏折里,建议道光直接给英国国王致书,要求其管束属民,“定必使之不敢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