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烟台论坛! 请登录/注册 一键登录:
搜索
查看: 920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初中高中] 【时老师谈作文】 写作的窍门(连载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7: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时老师小助理 于 2016-8-11 17:23 编辑


       二,文字
       人类语言是原始社会那会儿饿急眼了,呼唤同伴一起狩猎时产生的;而文字则是吃饱了撑得没事干,百无聊赖地在山洞的四壁上画画写写时产生的。

       野人甲吃饱了,野人甲的老婆也吃饱了,三个孩子也都吃饱了。野人甲心满意足地走出洞穴,望着天边一轮明月,看看月下的树木,听听耳边的风声,他想,也许一万年后,这里就变成城管大队的办公楼或者城市信访办了,有一帮不穿兽皮穿制服的人,比野兽还狠,专门抓他们这样无家可归的、住山洞的、住桥洞的、住水泥涵管的人,轻则挨顿毒打,重则一命呜呼。想到此,野人甲不由得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倍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他捡起一块儿化石,信步走回洞中,就着地上未熄灭的火光,在洞壁上画起来,一个圆圈,下面四个黑点。他招呼老婆过来看,指着斜照进洞口的月光说:这就是个“照”的意思,上面的圆圈是月亮,下面四个点,就是你们娘儿四个。老婆问:你在哪儿呢?野人甲很自豪地说:我为了养活你们去打猎了!便又在旁边画了一个人形,手持木棍、板砖,说:这就是“猎”的意思。老婆一看,无限崇拜地说:当家的你真厉害,文武双全啊!捡起另一块化石,在他老公的字下面,也画了一个人形,头上又画一个大石头,野人甲问:什么意思?老婆说:我这个字是“顶”。

       隔天,野人甲在隔壁洞穴门口看见了野人乙的老婆,觉得人家老婆更漂亮,长吁短叹,回洞又画了个“美”字。野人甲的老婆看出老公有点儿贼眉鼠眼惦记隔壁的狐狸精,就在墙上写了个“贱”。野人甲回家一看老婆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心生厌恶,加上色迷心窍,就在墙上写了个“滚”字。老婆一听解释,怒不可遏,把吃奶的老三往野人甲怀里一塞,两脚踹开老大和老二,头也不回地就走了。一连三天不回家,老大哭,老二闹,老三饿得哭都没力气了。野人甲急了,在墙上写了一串“悔”字,跑到山顶上,嗷嗷地喊:你快回来,我一个人承受不来,你快回来,生命因你而精彩,你快回来,别让我的心空如大海。……(这也许是陕北民歌的起源。)

       最早的文字叫“图画文字”,所以说文字的鼻祖是画家。“图画文字”接近现在网上看到的那种“火柴人”漫画形象。画得好,不需要解释,一目了然就知道是什么意思。毕竟野人不全有画画的天分,画不好的,就生硬了,不够形象,而且大多数人都是这个水平。一来二去,“图画文字”就发展成了易写易画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不像画,更像符号,因 为人人经过简单学习就可以掌握,于是得以流传并使用。

       中国的文字早期都是“象形文字”,如甲骨文就是象形文字。随着文字的去繁就简,已经完全看不出最初的“图画文字”模样,用起来更方便,更容易掌握学习。再后来,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简单组合,变化万千,表达意思准确,就发展出了我们现在的文字,属于“表意文字”。

       以上“考古”,皆是我这个粗鄙之人自己揪着头发琢磨的,不具有权威性,如有争议,以专家的文献为准;如果专家也含糊,那就以我说的为准。至于为什么同是由“图画文字”发展成“象形文字”,再发展到今天,世界各国却出现了千奇百怪、迥然不同的文字形式,我就说不上来了。英文发展成了蝌蚪,像数学家发明的。蒙古文发展成了海马,一圈一圈自上而下画弹簧,像个急性子在等人,等得不耐烦了,乱涂出来的。韩国字竟然在中国字的基础上,变成了一排溜带棍儿的冰激凌。这些都是什么原因?我就想不通了。我要是能想通,就没有机会写这种文章了,早进古墓里当“埋了没死”的考古学家了。

       文字的第一功能是记载,随着人们达成对文字的共识,也就是识字的多了,就有了传播与交流的功能,写作就诞生的。所以那些对写作有恐惧心理的,觉得自己没有写作能力的,或者心里想得好好的,一拿笔就不知道该怎么写的朋友,你们对写作要有充分的自信;因为这是人类的一个非常原始的功能,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写作的原则是没有原则,写作的规矩是没有规矩。那些我们常见的各种“标准文本”,不过是大家习惯上约定俗成的一种格式。如果你有更好的格式能把要写的文章表达清楚,完全可以自由发挥。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把意思表述清楚,至于怎么写,什么格式,完全不重要。只要读到的人看着能领会、并且意思不走样,就是成功!就是“哦耶”!看懂的人越多,就说明你写得越成功。没有一个人能看懂,恭喜你,你又发明了一种文字。只有一来一往两个当事人看得懂,恭喜你,你发明了一种密码。你看,有什么好自卑的?怎么写都不是白写。

       古时候有个人在外做生意,一起出外的同乡要回家探亲,他便委托这个同乡捎18两银子给自己家里。他不识字,却写了一封信让老乡一起带给老婆。路上老乡好奇地打开信,一看内容是一幅画:一个水筲(水桶,方言)歪着,旁边有两只狗瞪着眼看这个水筲。这个同乡没看出什么意思来,就没在意,偷偷把银子分成两份,自己留下了一份。到了人家里,女主人接过信来看,嘴里念念有词,又称了一下银子,就问:“大哥,是不是还有一半?”这位捎信的一听愣住了,赶紧说:“哎呀,看我这记性,漏了一包。”于是把截留的那一半也掏出来递给人家了。不过他还是好奇,就问:“你怎么知道有多少银子呢?”女主人指着信说:“你看,我们当家的问我,二狗(九)一十八,筲(捎)倒(到)了没有?”

       故事还没完,经女人这么一解释,把这个财迷的同乡惊着了,心想真是一家一个密码啊。问女人要不要回信,女人说当然要回,你动身的时候来取吧。过了些日子,这人来取回信,女人当着他的面,掰一段大葱,顺着葱的中心插进去一根绣花针,然后放在一个手绢里,拿了个橡子、抓了把麸子放进去,系好了,递给他。回到打工那个城市,之前捎银子的人接过老婆的“回信”,打开一看,眼泪就流下来了。这人又惊了,问:“手绢里说的什么意思?”那人说:“老婆想我了!她说,真(针)从(葱)心里想(橡)夫(麸)啊!”

       上面这个故事,别看这家人的“图画文字”外带“大葱文字”不像样,但一点也不耽误事。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文字只要表达意思清楚,对方读得懂,就是成功的。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和练习写作,是为了让自己写的文字被更多的人看得懂,而不仅仅是家人看得懂。若没有这个要求,那么你写成什么样子,写不写,都无所谓。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需要写一些文字,比如留言、通知、申请、报告等,掌握简单的写作技巧,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

       相比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奢侈品”;是野人甲吃饱了,温饱思淫欲时鼓捣出来的。为什么说它是奢侈品呢?因为不会写字不耽误生活。很多出国的人,开始的时候都语言不通,待了年半载的,外语的日常口语就基本掌握了,可依然不认识外国字,属于他国的“文盲”。我认识一个在意大利生活了15年的厨师,至今不会写、也不认识意大利文,但口语流利,生活也没觉得不方便,只是要看书的时候,只能去中文书店买中文书看。

       有思想的人,如果一声不吭,一个字不写,只在喷泉旁每日摆出一个“思想者”的姿势,别人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出他有什么思想的。思想必须通过交流才能被人发现。思想对外交流的渠道有两个:语言和文字。语言是说出来的,文字是写出来的。通常掌握语言的技能比较容易,而掌握文字的技能会复杂一点。把思想通过语言,完整无误地表达出来,是一道“坎”。而从语言到文字描写又是一道“坎”。有些不善言辞的人,可以越过语言的“坎”,直接通过文字表述,这种情况也很多。

       本质上讲,怎么想的就可以怎么说,怎么说的就可以怎么写,就这么简单!思想的两条通道,语言和文字,只要打通一条,另一条也应该是通的。什么意思呢?在识字的前提下,能说就应该会写,能写就应该会说!现在的情况是,日常生活中,能写的人往往能说,比如你请个作家做访谈,无论易茗、刘恒、陈忠实,还是王朔、莫言、何庆魁,都是一打开话匣子,就呼啦呼啦拦不住的话(韩寒那种假作家除外)。而能说的人却不是人人能写,有些甚至一听写文章就紧张得要命,总觉得自己根本不会写作。可他们在发短信的时候,网络对话的时候,往往没有这种紧张,写出的东西很像那么回事,既流畅、又准确。

       能说不能写的人,写作的障碍多数情况是人为造成的,是心理障碍。我们还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老师、家长,往往都把教孩子写作当成一个很正规的事情,一板一眼,甚至用一些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写作的质量;这样做往往打击了很多学生的自信心,在他们尚不成熟的心理上烙下了阴影,感觉写作是个“大事”,不是一般人随随便便就够资格的。他们忘了,其实手机短信也属于写作,只有在写短信这种轻松、不经意的时候,一些人写作本领才能自然流露,一旦严肃起来说“写作了”,他们又紧张得不知无从下手。我上学的时候,作文严格分类,“记叙文”和“议论文”。“记叙文”老师要求,第一段必须交代时间、人物、地点三个要素,据说是跟前苏联的“写作专家”学的一套。而“议论文”则要求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一个也不能缺。如有不同格式,就视为异类,遇上老师心情好,给你打个很低的分数,让你觉得自己根本就不会写作;遇上心情不好的老师,作文本直接就扔脸上了,痛骂你上课根本没听讲,否则不会写出这么差的作文来。这一类的教育结果,其作用就是人为地抹杀了个体的创造性,把学生化分成了“会写作”和“不会写作”的两类。这类所谓“会写作”的,很多人都在照着“格式”生搬硬套;这些人有的工作后还真吃上了这碗饭,进了机关、文联,写出的东西往往刻板、教条、没有灵性;比如我们看到的很多政府工作报告千篇一律,放在一起,你绝分不出哪一篇是在哪个场合演说的。而那些被判定“不会写作”的人到了社会上,经过历练,增长了见识,丰富了思想,倒是内心思绪涌动,不吐不快,于是拿起笔来直抒胸臆;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文字语言带着泥土、带着朴实、带着原生态,喷薄而出,流光溢彩;这些人中,出了很多好作家。
(未完,待续)


沙发
发表于 2016-8-11 17:24 | 只看该作者 | 来自山东
说得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里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社区地图 | 删帖帮助 | 手机版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