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烟台论坛! 请登录/注册 一键登录:
搜索
查看: 17221|回复: 7
收起左侧

7月2日毓璜顶讲座归来,一起来看看小儿常见症状诠释及应对”的课程讲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4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东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这里注册

x
        7月2日上午,我们一起相遇毓璜顶医院,烟台毓璜顶医院儿科的李丽霞主任,为大家带来了“小儿常见症状诠释及应对”的课程讲解。

        李丽霞主任说:今天讲解的题目是“小儿常见症状诠释及应对”,在平时的门诊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家长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是问题,有的并不是问题,但是家长常常被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所困扰,所纠结,家庭成员也会因为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理解及不同大态度而产生分歧,甚至矛盾。为帮助大家排忧解难,今天就我所知,对一些常见问题做出解答。这些问题中很多是新生儿期的,在以往看来这些都是马后炮了,现在由于二胎政策的放开,这些知识可能就会应用到你们二胎的抚育中。
QQ图片20160704084013.jpg
QQ图片20160704084002.jpg
        为了更好的理解今天课程的内容,首先向大家介绍两个观点,一个是动态观点,一个是辩证观点,如果能用这两个观点看待孩子,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首先是动态观点,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孩子,孩子不同于成人(生长发育已经停止),他是一个发育着的个体。

        孩子是一个发育着的个体,他不是成人的缩影,有着独自的生理、病理特点,在他们发育成长的不同阶段会有多种多样的生理现象及病理状态伴随着他们,家长们常常因此而担忧烦恼,不知所措,哪些是正常的,哪些应该去看医生,应该怎样应对?
QQ图片20160704084006.jpg
常见病症的“利”与“弊”要辩证对待
        发热低于38.5度的体温可诱导免疫系统对抗感染,高热可能导致高热惊厥;咳嗽可清除呼吸道病菌和分泌物,喘憋可致缺氧;腹泻既可排除肠道内病菌和毒素,还可能引起脱水。疾病的治疗过程就是在控制弊和保留利的过程,不是“杀”病的过程,认识这一点才会从容地面对疾病。

黄疸
        大部分新生儿生后第2~3天出现黄疸,于第4~6天最重,一般在生后2周内消退,在此期间婴儿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称生理性黄疸。
        遵医嘱治疗、观察(精神、发育、体温、吃奶、大便及小便颜色等)复查,注意核黄疸。注意与病理性黄疸鉴别:溶血、感染、肝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母乳性黄疸的诊断处理。
乳房肿大
        男、女婴儿均可发生,蚕豆至鹌鹑蛋大小不等,多在生后第3~5天出现,这是胎儿在母亲体内受到母血中高浓度的生乳素等激素的影响,及母亲雌激素对胎儿的影响中断所致,不必处理,不能挤,多在生后2~3周消退。
女婴阴道出血
        女婴生后第5~7天,有时可见少量阴道流血,持续1~2天自行停止,这同样因母亲妊娠后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生后突然中断,而形成类似月经的出血,不必处理。
QQ图片20160704083945.jpg
体温不稳定
        体温调节不够完善,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热,其体温随环境的温度上升或下降,要注意穿盖衣着要与外界温度相适应。脱水热:出生2~5天的时候,体温会莫名其妙地升高到38℃。又称为暂时性发烧。原因是由于宝宝体内水分不足所致,因此,应注意天冷时保暖,天热时通风并给足量的水。


新生儿脱皮情况
QQ图片20160704113332.jpg

QQ图片20160704113317.jpg

        生后体重的增长情况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都希望孩子吃饱长好,但实际上并没有像大家期待的一样,体重一天天增长,生后一周内看不出长胖,反而觉得没有出生时那么水灵了,原因就是生理性体重下降,但如果护理得好,保证孩子的入量,这个过程可能就不明显,或持续时间很短。这一过程也有时间及幅度的限制,超过正常范围就要寻找原因。
出生后由于摄入不足、胎粪排出、水分丢失等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3~9%),3~4日达最低点,7~10日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皮肤红斑
        婴儿从颈到背或横穿眼皮的皮肤上出现的粉红色的斑块称为“鹳吻痕”或“天使之吻”,用力时明显。传说中,鹳是抓着婴儿的背部和颈部将其偷走的。这是接近皮肤表面的微血管扩张所造成的,会于18个月左右逐渐消失。只有个别长在颈背的鹳吻痕可持续终生,对孩子没有任何损害。

嗓子呼噜发响
        吃奶入睡时明显,这是由于婴儿的喉头很软,呼吸时喉头的一部分就会变形,变窄的那部分空气通过时就发出了种种声音。

四肢蜷曲
        两小腿轻度弯曲,双足内翻,两臂轻度外转,四肢呈现屈曲状态。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与胎儿出生前在子宫内的位置有关,胎儿在母亲腹内都是头向胸、双手紧抱于胸前、腿曲起的姿势。出生后仍暂时保持着原有的胎儿体形,大多需满月后消失,双足内翻3个月后就会正常。也与屈肌张力增高有关。

下巴、下肢抖动
        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抑制功能较差,故常有下巴、下肢不自主的抖动。这不是病态,家长可不必紧张。但在冬天家长应做好保暖工作,如有不正常体温变化,则要考虑疾病因素发惊、睡眠多。由于神经纤维髓鞘化4岁才完成,故婴儿期对刺激的反应易于泛化(发惊),易疲劳而睡眠多。
QQ图片20160704084018.jpg
蠕动
        大脑皮质下中枢发育较成熟,皮质对其抑制作用弱,故动作缓慢,肌张力高,蠕动(用力、使劲)。随年龄增大,脑实质渐成熟,对皮质下中枢的抑制加强,症状会逐渐消失。

眼睛分泌物
        当鼻泪管不太通畅时,眼泪不能够很好的被回吸收,集聚在眼睛内,水分被蒸发后就会形成粘性的分泌物,也就是所谓的眼屎。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先天发育异常或感冒急性发作引起鼻塞所致。家长不能总是用上火来解释,而是应该去眼科寻找原因。

频繁、长时间吸奶
        频繁、长时间吸奶,且体童增长缓慢时,说明母乳不足,可以给婴儿添加配方粉。必须注意的是每次添配方粉前一定保证婴儿直接吸吮母亲的乳房至少10-15分钟。这可以给予母亲乳房有效刺激,利于母乳产生;还有利于婴儿对母乳喂养的接受。不会因为奶瓶喂养后出现对母乳喂养的抵制。

漾奶
        小儿漾奶,是指喂奶后从口边溢出奶液,量不多,少数婴儿在喂奶后片刻因更换尿布等改变体位引起漾奶,如婴儿一般情况好,不影响生长发育,随年龄增长漾奶减少,至生后6个月自然消失,属正常现象。

吐奶
        吐奶是指奶水急速从嘴里涌出,与小婴儿消化道解剖和生理特点有关。正常小儿如果喂养或护理不当均可引起呕吐。
常见的原因:喂奶次数过多、喂奶量过大、或奶头的孔径过大、出奶过快等;喂奶时奶瓶中奶没有完全充满奶头,吃奶时同时吃进空气;或喂奶后过多变换体位。
        如果呕吐严重、呕吐不止、影响生长发育或伴有其他症状就应看医生。
QQ图片20160704083952.jpg
吐奶、漾奶怎么办?
        拍嗝——拍嗝后头高脚低位侧卧,防止呛奶。防止过渡喂养。注意过敏、胃肠消化异常。必要时排除外科异常
奶量减少,但生长发育正常
        有家长反映孩子三个月了,奶量不但不增加反而有所减少。而身高、体重、头围测定显示正常,经检查也没发现问题。随着生长,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越来越强,需奶量也许不增,还有可能减少,同时排便量和次数也会减少。吃奶量不重要,生长最重要。

6个月不出牙
        多数于生后4--6个月开始萌发牙齿。 3岁时绝大多数孩子应该出满20颗牙。超过13个月不出牙为出牙延迟。出牙与骨骼发育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平行的关系,严重佝偻病时会影响出牙。每个孩子长牙的历程没有可比性。

喉部有“呼噜声”
        有些婴儿从出生至生后数月,个别可达1-2岁内,哭闹时喉部发"吱吱"声,好似"鼾声",又好似喉中有囗痰。睡觉时多明显,个别安静时也可表现。此现象为"先天性喉喘鸣"。是因胎儿后期喉软骨骨化不足。可能与母亲孕期钙摄入不足有关。如果这些婴儿无明显呛奶、呼吸困难,不必治疗,只需合理营养+等待。

枕部头发少
        枕秃出现于孩子1-2个月后,因活动逐渐增多,但是还不能坐、站,他们只能躺在床上,左右转头,当然就摩擦枕部,出现枕秃就不足为奇了。1岁后逐渐减少,2-3岁后消失。如果家长仔细观察,孩子躺在床习惯扒着睡觉的孩子则很少出现枕秃。“枕秃”没有特异性,与"缺钙"没有直接关系。
QQ图片20160704083954.jpg
“对眼”
        有三个原因可致婴儿表现对眼:(1)不成熟的眼睛控制系统可导致散视和偶尔的对眼;(2)眼睛和鼻子的解剖关系,3岁之内孩子鼻梁低平,因此造成成人观察孩子时出现了视觉偏差。容易使家长错感到婴儿存在对眼;(3)眼睛真的有些偏斜,并集中于鼻侧。不论是否相信这三种情况,真性”对眼“是少见的。

揪耳朵
        因孩子两侧内耳发育不平衡,所以感觉到耳内有东西。就如同我们刚下飞机时,感觉耳内有异物是一个道理,是因为飞机降落造成双侧内耳轻度不平衡。随着孩子长大,两侧内耳就会逐渐发育平衡。所以,3岁以内孩子不仅揪耳朵,还有晕车、怕秋千等现象。

耳后“小疙瘩”
        有些家长会突然发现孩子耳后或颈部有一个或几个近似黄豆大小的小结节,活动,没有压痛。应该是浅表淋巴结,是皮肤之后的第二道免疫防线。人体有几处浅表淋巴结群,比如耳后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处。平时淋巴结较小,类似绿豆到黄豆大小,不红不痛。遇局部皮肤等感染,淋巴结会代偿增大,有时可达蚕豆大,这是正常反应。浅表淋巴结对人体有益无害。

皮肤紫色小肿物
        高出皮肤的深紫色小肿物,按压时局部颜色变浅,无痛感。按压停止后恢复紫红色。初期,特别是1岁半前,血管瘤有增大趋势。待孩子1岁半之后有些血管瘤的生长停止,紫红色肿物上开始出现正常皮肤颜色的点块,随之肿物逐渐变小,于2岁半左右基本消失。如果面积大 ,生长速度快,应到皮肤科就诊。
QQ图片20160704084016.jpg
舌系带短
        我们平素伸舌时,舌尖呈锥形,孩子也应如此。如果发现孩子伸舌(哭闹、游戏等)时候舌尖呈M形,舌尖端凹陷,说明舌系带过短。若舌系带过短较为严重时可影响吃奶,但绝大多数仅可能影响今后发音,特别是卷舌音。如果将舌系带松解一下,即可解决问题。

流口水
        新生儿口水少,3~4个月开始唾液分泌增多,6个月后由于饮食转变,刺激神经引起唾液分泌增加;出牙时牙胚要冲破牙龈的阻碍生长出来,会对牙龈产生刺激使之发痒,在神经反射的刺激作用下,就会使涎腺分泌增加,而宝宝口腔浅,口腔的容量小,又不会用吞咽来调节口腔内的口水,故常会流口水。但要注意辨别疾病引起的流口水。

哭闹
        哭闹就是孩子的语言。正常新生儿在生后2周每天哭2小时,6周时达高峰,平均每天3小时。到3个月逐渐减少到1小时。首先应该读懂宝宝的哭声,要相信绝大多数婴儿啼哭是正常的发育过程中的行为,过数周后会自行减少。

哭闹—肠绞痛
        多见于3个月以下健康婴儿,表现为大声哭闹,有持续性,可持续半小时到一小时,甚至数小时。脸面发红、腹胀、双腿屈曲在腹部、双手紧握拳,哭闹直到疲劳为止,常在排便或排气后缓解。发作常在傍晚或下午。小儿除哭闹外吃的好,生长正常。

        定义:营养充足的健康婴儿,每天哭闹至少3小时,每周哭闹至少有3天,且发作超过3周的一种发育中常见问题。多是由于胃肠发育不成熟所致。生后3周左右开始,2-3个月达高峰,4-6个月后逐渐改善,恢复正常。有肠绞痛的婴儿容易哭闹,很多家长会误认为孩子饥饿,常出现频繁喂养现象,多达每天10次以上。

哭闹—食物不耐受
        如果6个月以上的婴儿还会出现阵发性哭闹、睡眠不安或突然惊醒、腹胀并排气多等类似婴儿肠绞痛的现象时,应该首先考虑食物不耐受或过敏,比如: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过敏等。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留取孩子大便进行3-5次“大便常规+潜血”检查,带着检查结果咨询儿科医生。
QQ图片20160704084009.jpg
注意排除器质性疾病
    肠套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各种疝                 急性阑尾炎
    中耳炎
    泌尿系感染

吮手指
        人天生便爱吸吮,2---3个月的婴儿开始喜欢吸吮自己的手指,这是婴儿与生俱来的反映和习惯,即婴儿的心理需要。宝宝之所以会吸吮手指,是因为在漫无目的的摆弄手指时,无意中碰到嘴巴,在反射作用下吸吮起来。这个偶然使婴儿发现,吸吮手指可以得到向吸吮乳房般的安全感宝宝喜欢吃手指、咬东西并不一定是想吃东西,而是孩子想了解自己及对外界积极探索的表现,说明宝宝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切对稳定宝宝的情绪也起一定作用,能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但要适当加以限制。

吮手指—危害
        婴儿期爱吮手指,长大后便会出现咬指甲,甚至吸烟等坏习惯,长期吮手指,会引起局部增生、畸形。在婴儿期,父母若未能满足婴儿吸吮的欲望,那么吸吮手指的行为,慢满就会形成习惯,日后就要耗时间去纠正了。
        一般来说,孩子到了2—4岁,或进入学校后,受环境和同学影响,吸吮手指的习惯会自动停止。幼儿吸吮手指是一种倒退的行为表现。当孩子焦虑和紧张时便会倒退到婴儿期,用吸吮来满足口腔的欲望,以减少其内心的忧虑。

吮手指—原因
        喂奶方式不当。母亲喂奶时方法不正确,或速度太快,未能满足孩子吸吮的欲望。宝宝肚子虽然饱,但心理上还未满足,便会以吸吮手指来代替;婴儿感到寂寞,若母亲过分忙碌或忽略了婴儿与外界交流的需要,婴儿便会自然地玩弄自己得手指和吸吮手指来解闷;有些婴儿的吸吮欲望较强,却又得不到注意和满足;父母没有空余时间陪伴孩子,父母之间的感情出现问题,家中发生了较大的变故。

吮手指—预防
        母亲喂哺时,心境要保持平和,不急不躁,以免给婴儿造成压力;当婴儿睡醒后,不要让他单独留在床上太久,以免孩子感到无聊而把手放到嘴里,因而养成吸吮手指的习惯当婴儿有吸吮手指的倾向时,尽量把他的手指轻轻拿开,并用玩具或其他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给孩子需要用到手和手指的玩具,吸吮手指的时间就会减少;即使情况不如预期中顺利,也不要无理的加以禁止。因为勉强禁止婴儿吸吮手指头,反而会造成其心理压力不断增加,最终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出汗(多汗)
        出汗过多称多汗。出汗是一种生理现象,机体通过出汗散发热量,以维持体温正常。婴幼儿皮肤含水量大,微血管多,通过皮肤蒸发水分也多。
        爱出汗的宝宝大都健康正常,通常活泼好动、饮食正常,活动时汗出得多,一停下来汗也消得快,这种情况很常见。

出汗—分类
生理性:绝大多数小儿多汗为生理性。因为小儿代谢旺盛,活泼多动,出汗比成人多。有的与遗传有关。此外,穿衣过多,盖被过厚,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多汗,给小儿吃过热的奶或其他食物也可引起出汗。刚入睡时出汗可能是积蓄体内多余能量需要释放。
一吃奶就满头大汗  这种情况不必大惊小怪。我们常常用“使出吃奶的劲儿”来形容用很大力气,对小婴儿来说,吃奶确实是一个体力活。小婴儿除了头部之外身体其他部位的汗腺发育不完善,所以出汗通常集中在头部和颈部。
在睡眠中出汗  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并不一定表示体质虚弱或者患有疾病。经常有父母因为宝宝睡觉时出汗怀疑他缺乏维生素D,但如果宝宝已经及时补充了维生素D,也有足够的户外活动,就不必担心这种情况了 婴幼儿调节汗腺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入睡后新陈代谢不能及时减慢,热量就会以出汗的方式在短时间内释放。如果没有使用发汗的药物,室温适宜,衣被厚薄合适,通常入睡后1、2个小时左右(上半夜)的出汗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病理性:佝偻病,结核,心功能减退,如多汗伴有其他症状,应找医生诊治。
除了多汗之外,如果还有其他更加典型的症状体征,就要排除病理性出汗,请带宝宝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诊断。
结核病:食欲不振、消瘦、午后低热等表现。
心功能减退:孩子除了多汗,还伴有气促,呼吸困难,青紫,无力少动等表现。
佝偻病:病史,易惊,烦躁,体征,X线,化验
低血糖:饮食史,手脚湿冷,面色苍白,休克

发热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称为发热,一般来说,体温计测出体温超过37.5℃就视为发烧了。
        发烧是人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反应,不论大人还是孩子,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说明他的机体在和疾病、感染作斗争,意味着孩子的免疫系统在正常发挥作用,是机体抵抗疾病的自我治疗过程。

发热—影响因素
        孩子的正常体温可随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性别、年龄及种族不同有所变化; 正常体温受昼夜及季节变化的影响,一日间以清晨最底,下午至傍晚最高。夏季体温稍高。
        喂奶、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及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体温升高37.5。
        测温时间长短对所测得的体温也有影响,测温时间长测得的体温略高。肛表测温较准确可靠,但不方便,容易交叉感染,腋表方便比较常用,一般测温时间以5分钟为准,正常体温一般为36----37。如只是个别一次体温达37.4,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不可认为是病态。
QQ图片20160704084004.jpg
发热—哪些情况要马上去医院
        精神不振,昏昏欲睡或易惊(四肢抖动,惊跳)。出现其它症状,如脖子发硬,头疼、咽喉痛、耳痛的很厉害,不明原因的皮疹,反复呕吐或腹泻。有免疫力低下的问题的儿童,血液病,肿瘤或正在服用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
出现惊厥。
年龄小于2个月。
2岁以下的孩子持续发烧24小时以上。
2岁以上的孩子持续发烧3天以上。
曾经待在高温的地方,如炎热天气时密闭的汽车里

发热—在家可以做些什么
        6个月以上的孩子体温不超过38.5℃,而且孩子没有不舒服的表现时,不需要服用退烧药,以物理降温为主。如果ta进食和睡眠正常,且和平时一样玩耍,也不需要着急去医院,可先在家观察。
        保持房间舒适,温度适宜,不要过热,也不要吹风。
        不要给孩子穿的过多,捂得过于严实。否则容易出现脱水、焐热综合征,甚至昏迷!
        鼓励孩子多喝水,如白开水或稀释的果汁。
        让孩子多休息,不要消耗太多体力。

发热—退烧药选择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对婴幼儿安全的两种退热药物。
很多复方感冒药中常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一定要看好说明书,如果正在服用复方感冒药就不要再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药,否则容易叠加过量。
        布洛芬退热速度和持续时间要优于对乙酰氨基酚,不管使用哪种退热药都不可频繁使用,对于退热效果不明显的宝宝可以两种药交替使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孩子如果不能口服药物,建议使用直肠退热栓剂。

发热--常用退烧药
        布洛芬——美林;托恩;芬必得;
        对乙酰氨基芬——扑热息痛;泰若林;

发热—如何进行物理降温
        可选择退热贴贴于宝宝额头、后背大椎穴、颈部腿部动脉处进行辅助降温。
        可用温水擦浴降温。
        不要用冷水、冰水擦浴,会导致寒战,使体温进一步升高。
        不要使用酒精,会通过皮肤和呼吸道吸收,引起昏迷、过敏等严重后果。
        不要试图快速使孩子的体温降至正常,这可能导致反弹。

腹泻
        腹泻病是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稀水便、糊状便、黏液脓血便)为特点的一组疾病。
        如果大便量稍多,但性状正常,孩子一般情况好,体重增长好属于正常现象。
        母乳喂养儿每天大便2—6次,甚至更多,金黄色糊状稍稀,气味酸,不臭,细腻。
        人工喂养儿 每天1—2次, 大便颜色浅黄,成形,臭,有奶瓣。

腹泻—分型
        急性腹泻病:病程≤2周
        迁延性腹泻病:病程为2周~2个月
        慢性腹泻病:病程>2个月

腹泻—危害
        当宝宝发生腹泻时,水分和电解质(钠、氯化物、钾和碳酸盐)通过稀便、呕吐大量丢失。
        如果没有充分补充,可能发生脱水,并且水和电解质缺乏会不断发展。脱水是腹泻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腹泻脱水程度
QQ图片20160704115708.png
腹泻—家庭护理、治疗
1.一发生腹泻就给宝宝补充口服补液盐Ⅲ来预防脱水。口服补液盐Ⅲ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低渗型口服补液盐,可以预防及治疗腹泻引起的脱水,缩短腹泻的持续时间,减少大便的量以及减少宝宝对静脉补液的需求一包口服补液盐Ⅲ冲 250 毫升水,每次便后喂给宝宝喝,剂量如下:
QQ图片20160704115752.png
2.腹泻期间,若无剧烈呕吐应继续喂养(或者增加母乳喂养)。并在宝宝腹泻后增加喂养。
3.识别脱水的程度并及时带宝宝就医。
4.避免给宝宝服用果汁或高糖饮料。
5.宝宝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洗后可涂些油脂类药膏,以防红臀,并及时换尿布,避免破溃。


腹泻—病理过程
        第一阶段,肠道损伤期。病毒、细菌、还是非感染因素导致腹泻的过程,会有肠道粘膜损伤。通过腹泻丢失水分、电解质等。若腹泻严重,可导致人体脱水等。
        第二阶段,肠道损伤后遗期。肠道粘膜受损可继发乳糖不耐受,肠道菌群失调,生长缓慢、继发食物过敏等病症。

腹泻—奶粉选择
        腹泻时,特别是严重腹泻时,肠道粘膜会受到损伤。位于肠道粘膜上的一种消化奶制品中乳糖的“乳糖酶”会受到破坏。可致奶中乳糖消化障碍,造成乳糖不耐受性腹泻。年龄越小,出现腹泻时这种情况更严重。所以,常建议腹泻期间暂停配方奶粉,换用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粉—“腹泻奶粉”。

腹泻—何时去医院
①腹泻剧烈,大便次数多或腹泻量大;②不能正常饮食;③频繁呕吐、无法口服给药者;④发热(<3个月的婴儿体温>38℃,3~36个月幼儿体温>39℃);⑤明显口渴,发现脱水体征,如眼窝凹陷、泪少、黏膜干燥或尿量减少等,神志改变,如易激惹、淡漠、嗜睡等;⑥粪便带血;⑦年龄<6个月、早产儿,有慢性病史或合并症。

腹泻—大便送检
        如果大便次数、性状发生改变,家长一定要留取粪便送检。将粪便标本置于塑料小盒内或用保鲜膜包裹,于排便后2小时内,当然越快越好,送到医院。最好检测项目包括“大便常规+便潜血”,轮状病毒肠炎流行时查“轮状病毒抗原”。
大便常规检查提示红细胞和白细胞超过每高倍视野10-15个以上,才应考虑为细菌感染。只有这时,才应考虑口服抗生素。如果每高倍视野仅几个红细胞或白细胞不能说明是细菌感染,不要口服抗生素,可以服用益生菌。

腹泻—治疗
补液: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中度以下)
继续喂养:少吃粗纤维
辅助用药:蒙脱石散,益生菌
宣教:教育家长如何观察脱水情况,掌握复诊指征,指导家长用药。
对因治疗
蒙脱石散:不溶于水,口服后能均匀分布于整个肠腔表面,吸附病原体,使之随粪便排出体外;促进受损的肠粘膜上皮再生;吸附消化道内气体和病毒细菌。
正确服法:饭前半小时,适当多加水

腹泻—预防
        对于多数的感染性腹泻,常由于手接触了感染原后再接触口腔而导致的。因此良好的手卫生(如厕后、换尿布后,处理食物前以及进食前都要用洗手液彻底清洁手部才能有效去除手部的病原菌)是预防感染性腹泻的重要方法。
给宝宝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接种此疫苗可以预防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腹泻、呕提倡整个婴儿期都采用母乳喂养。
QQ图片20160704083959.jpg
便秘
        是指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两天以上大便1次,或虽有便意而排不出大便。

便秘--原因
        饮食不足,婴儿吃的太少,消化后液体被吸收,余渣少,致使大便少,变稠;时间较久引起 营养不良,腹肌和肠肌张力减低甚至萎缩,收缩力减弱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便秘。
        食物成分不当,食物中含大量的蛋白质,而碳水化合物不足,肠道菌群对肠道内容物发酵作用减少,大便呈碱性、干燥。如果进食大量钙化酪蛋白,粪便中含多量不能溶解的钙皂,粪便量多,且易便秘。小儿偏食,吃肉类,少吃或不吃蔬菜,食物中纤维素少,也易发生便秘。
        肠道功能失常生活不规律,不按 时排便或环境变化和精神紧张缺少体力活动等。处理方法:根据孩子年龄大小,适时增加菜水,新鲜果汁,水果和碎菜;培养孩子定时排便习惯,根据小儿的活动能力按排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促进大便通畅。

便秘--预防和治疗
        寻找原因(饮食量、食物成分)
        如果轻微的便秘可以调整饮食、按揉腹部,根据孩子年龄大小,适时增加菜水,新鲜果汁,水果和碎菜;培养孩子定时排便习惯,根据小儿的活动能力按排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促进大便通畅。
        如果较为严重,那么要适当的用药物排便。不要长期应用开塞露,以免依赖。
为了增加大便中的水分,仅仅依靠增加喝水量效果甚微。粪便中的水分是细菌败解纤维素后产生短链脂肪酸的效果。所以,建立肠道正常菌群最为重要。生活环境保持干净,但不是无菌,适当益生菌食入,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当然,还要食入足量的纤维素。

湿疹
        俗称奶癣,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样性和复发性等特点。
        两个月至两岁之间的宝宝最容易发病。湿疹通常出现在宝宝的前额、脸颊或头皮上,但也可能延伸到手臂、腿、胸部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皮疹可以表现为干燥、增厚、鳞片样皮肤,也可能是红斑,丘疹,有水泡,或渗出液体,搔抓后可能会感染。 病变皮肤与正常皮肤之间无明显界限,损伤痊愈后不留疤痕。多数湿疹的部位特别痒,所以很难控制宝宝不去挠抓。
        患儿除局部皮肤病变外,一般无发烧等全身症状,只是湿疹部位奇痒,可使孩子烦躁不安,夜间哭闹,影响睡眠。三,四个月时,会自己抓挠,将皮疹抓破感染,局部皮肤肿胀化脓,就会出现发烧,精神不好,拒乳,局部淋巴结肿胀等全身感染症状。
QQ图片20160704084011.jpg
湿疹—原因
        常为内外因相互作用结果。内因如消化不良、感染及遗传性体质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外界刺激如出汗、日光、炎热、热水烫洗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
妈妈必须结合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仔细分析,寻找原因。

湿疹—治疗
        治疗护理的原则是祛除病因,对症治疗,缓解症状。需要根据皮疹的类型和轻重选择治疗方案,根据发作的特点寻找可能的原因。
        轻度:用儿童护肤霜等经常保持皮肤湿润可以控制
        中重度:保湿的同时配合使用弱效外用激素,有破口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的湿疹需要联合使用抗感染的药膏,如百多邦或派瑞松。通常两岁以上会有缓解,多数的宝宝在3~4岁以上会自愈。避免长期应用激素。

湿疹—温馨提示
        湿疹非常痒,容易引起孩子哭闹不安,从而影响进食及睡眠,长期就影响发育,造成发育不良婴幼儿湿疹长期反复不及时治疗,很容易迁延成特应性皮炎,部分合并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是过敏性疾病的三联症。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彻底根治湿疹,我们能做到的也就是通过日常护理及药物治疗来控制湿疹的症状,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湿疹—治疗
        纯母乳喂养:首先寻找生活中有无明显过敏原,以及除母乳外食物或补充剂中是否含有牛奶成分。如果怀疑可能与母乳有关,母亲可尝试首先暂停食用牛奶及牛奶制品、鸡蛋、海鲜、牛羊肉等容易过敏的食物。当然,母乳喂养的母亲并不是都要暂停食用牛奶等食物,除非明确宝宝对这种食物过敏,建议做食物不耐受检查
        奶粉喂养 :进食普通配方奶粉后如果出现了湿疹、腹泻、口周发红等情况,考虑存在牛奶过敏可能。可先将普通配方奶粉换成氨基酸配方奶粉2-4周,实施观察及诊断性治疗,若2周左右有效,则可诊断为牛奶过敏。确诊为牛奶过敏,应改用深度水解/氨基酸配方奶粉喂养至少6个月以上。注意,期间一定不能食用牛奶或含牛奶的任何食品和补充剂。

湿疹—有关食物
        常见的引起小儿湿疹的食物有虾、蟹、海鱼、蛋清、黄豆、小麦、牛奶等。婴儿尽量采用母乳喂养,添加辅食时,应由少到多地加,使孩子慢慢适应,这也便于家长观察是何种食物引起过敏的。

湿疹—添加辅食
        最好在出生满6月龄后开始辅食添加;坚持做好宝宝的饮食记录;每添加一种新的食物都要至少连续观察3天,如无明显过敏反应再加其他一种新的食物;10月龄前,蔬菜和水果最好煮熟后再食用;使用新鲜的应季食材,不食用未成熟水果,不食用生鲜食物;避免化学调味料,避免煎炸尽量蒸煮,避免食用腌制食物、刺激性食物、含防腐剂的食物;少食含色素和添加剂的食物。
湿疹期间是否需要限制蛋白质食物?
        不需要停掉所有蛋白质食物,避开明确过敏的和容易过敏的食物即可。
湿疹病患能不能吃鸡蛋?
        不是每个患者吃鸡蛋都会出现过敏,主要看对鸡蛋过不过敏,假如查过敏原的结果是对鸡蛋不过敏,那即使是湿疹患者,也是可以吃鸡蛋的。要参考食物不耐受检查结果及食后反应。
QQ图片20160704083950.jpg
不愿吃奶
        宝宝突然不愿意喝奶了,这通常会急坏爸爸妈妈!
不愿吃奶—生理性厌奶
        3~4个月与6~7个月为两大高峰,也就是俗称的“生理性厌奶期”。 真正的生理厌奶指的是因为孩子生理发育过程中的问题,导致进食后孩子出现不适感觉,从而产生对进食的暂时不感兴趣或抵抗现象。
生理因素:由于宝宝脏器负担加重使宝宝肝肾更容易疲劳而“**”,引起胃口差。
        对周围世界的好奇。这个阶段的婴儿,是标准的好奇宝宝,对周围所有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很容易因为分心,而无法专心喝奶。
        单一的食品宝宝吃腻了。添加辅食后,宝宝在吃了与牛奶不同的多样化食物之后,很可能会“喜新厌旧”,变得不再只钟情于“牛奶”这种单一口味的东西。成长速度变慢。此时的宝宝,其成长速度较趋缓和,对营养与热量的需求不像之前那么大,因此不如新生儿时期爱吃。
        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们无须太过忧虑,只要宝宝发育正常,体重持续增长,有活力,不要强迫宝宝喝奶,
可以适当增加辅食,通常一个月左右就能度过这一非常时期了。

不愿吃奶—病理厌奶
        根源在于宝宝不舒服或疾病缠身,虽然没有生理厌奶常见,但通常较难自己恢复,且易导致宝宝体重下降,发育迟缓,带来更多健康隐患。
        常常还伴有其它表现,如宝宝缺乏活力、睡眠不安、精神不振、神经敏感和容易哭闹等症状。如果宝宝有病理性厌奶症状,建议立即寻求医务人员的指导和帮助。
        对牛奶蛋白过敏。婴儿对牛奶蛋白不耐受或过敏,也会出现因为进食婴儿配方奶粉后腹部不适而不想喝奶。生理性腹痛。孩子生后4 ~ 6 个月内,比较容易出现一种导致婴儿频繁哭闹的现象——婴儿肠绞痛。这种现象是由于孩子胃肠蠕动等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而出现的生理性腹痛。
        急性感染:急性咽喉炎、手足口病,造成口腔疼痛,使宝宝食量突然变少。急性呼吸道感染,导致鼻塞,宝
宝吸奶时无法换气,也会厌奶。还有急性肠胃炎,尿路感染造成腹痛、发烧,孩子会哭闹不安。
缺乏微量元素:4个月后的宝宝,由于母乳中的维生素A、锌、铁等微量营养素的含量大幅下降,如果辅食添加不当,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或锌缺乏的症状,就会表现为食欲下降,影响智力和体能的发育。
——————————————————————————————————

        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烟台论坛APP、毓璜顶医院官方微博(山东烟台毓璜顶医院)
        还有我们的摇篮宝宝2000人超级强大群(88419909)哦,只是欢迎3岁以下宝宝家长,3岁至六岁宝宝家长以上请移步成长乐园群(75305020)。
        我们还有烟台亲子圈微信号17605351066。新的一年,希望宝贝们都身体健康,快快长大!

141041pkske9bsskz7j2lm.jpg




发表于 2016-7-4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原来黄疸是正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4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4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都是一些常见的症状,很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6-11-18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6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12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9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这里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社区地图 | 删帖帮助 | 手机版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鲁ICP备05034347号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05号

免责声明:本网页提供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都由网友产生,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