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看新闻才知道今日还是农民节,又叫丰收节,而且已经是第六个了。
作为一直以农民儿子自许的我,竟然一点不知道,不仅愕然。爱人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今日单位组织活动,我才知道,不知是我的失败还是这个节日的失败。
不过所有列为节日的行业和群体,不是受人尊敬的行业,例如教师节、护士节,便是弱势群体,例如三八节、儿童节。给农民也划定节日,不知是出于何种考虑。
父亲、母亲都是地地道道、本本分分的农民,和烟台的果农不同,老家的华北平原种植的全是小麦、玉米、谷子之类的粮食作物,费时、费力而收入微薄,一家辛辛苦苦可以吃喝不愁,混个温饱。但是若想解决盖房娶媳妇、孩子上大学或是老人生病住院这些问题,便十分吃力了。
直到我上初中时候,开始种植棉花,农民的收入才有点提高,即便这样,作为两个儿子的父母,也曾经为供大儿子读书还是供小儿子读书而为难。
不过即便这样,也从未见过父母有何抱怨,不论是对老天爷还是对那个时代。“黄土地不会作假”是他们的一句口头禅。他们用双手一遍遍梳理着那几亩田地,一遍遍抚触着每颗禾苗,虔诚而卑微。他们坚信每一份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因为黄土地能够品味到每一滴汗水。
这便是我心中的农民。
父母种地,供我和哥哥读书,也算的上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耕读传家了。
记得以前看过一本叫做《乡土中国》的书,作者写到中国的好多传统和文化都源自于中国的乡村背景,其实更直接的说便是来源一个“农”字。黄土地上养活起的农民,形成的农村,以及发展起来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以此视角去观察,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不论是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重男轻女的传统陋习,还是以家为本的团圆情怀,都找到了根源。
不过随着社会发展、时代更迭,这一切也不可避免的发生改变。一方面是城市化进城下,社会发展对农业资源的挤压,另一方面经济社会下农民收入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造成的农村人口锐减。中国的农业正在发生着巨大转变,传统的农民也变得日渐稀少。如今回到老家,村子里基本都是五十岁以上的庄稼汉,年轻人难觅影踪。随着这一批老庄稼汉的退出,中国的农村、农业将走向何方?这是老父亲生前最喜欢和我聊的一个话题。可惜我这个大学生也回答不上来。
或许随着农民数量的减少,农业规模化、自动化、工业化将会成为一个趋势,将会产生类似农场主一样的新一代农民,新一代农民的收入也会显著提高。
但是无论怎样,终究不会再回到从前了。如今总说社会风气浮躁,人心不古,我想或许一部分原因正是因为我们慢慢远离了土地,远离了春耕秋收,没有时间去付出,更无法体会付出后丰收的喜悦。
谨以此文向所有父亲一样的农民致敬,更向他们创造出的所有文化、传统致敬,即便他们或许并不曾认识到。
幺④④ 发表于 2023-9-23 22:12
农村年轻人都极少 以后土地怎么办
sd37068 发表于 2023-9-24 07:24
大财阀入住,美式庄园。
Hheli 发表于 2023-9-24 07:29
再弄点黑人来打工?
欢迎光临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http://www.ytbb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