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标题: 传承非遗经典,献礼建党百年:探访“手作香” [打印本页]

作者: 20020417wy    时间: 2021-8-16 14:01
标题: 传承非遗经典,献礼建党百年:探访“手作香”
               

中国青年网烟台8月9日电(通讯员 王燕 邢玉倩 丁广缘)2021年是党成立的一百周年,今年的6月12日是第五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号召,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烟台理工学院听党指挥队于7月17日来到了烟台市芝罘区正造社,拜访胶东手作香非遗手艺传承人王德正老师,开展“传承非遗经典,献礼建党百年”主题活动,深度认识和学习我国传统的香文化。

       香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史前6000多年前的石器时期,宋朝时香已经成为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香文化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历代英贤走过了五千年的沧桑风雨,走出了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灿烂历程。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喜欢焚香为伴。屈原《离骚》中就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赞颂香文化;李清照的很多诗词也都写到香,其中就有千古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中“瑞脑”即龙脑香,“金兽”即兽形铜香炉;陈继儒在《小窗幽记》里说,“春夜宜苦吟,宜焚香读书。”中国文人的风雅,尽在这一炉香的诗意中。在烟台市芝罘区,古老的手工制香工艺仍在延续……

       实践队走进王德正老师的工作室正造社中,店里运用了很简单的颜色,摆放了很多手工制作的香料,一缕淡淡清香,萦绕心间,如沐浴阳光般温暖而美好。

图为王德正老师的部分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丁广缘摄。

      “一缕沉香一风清,一杯醇茶一闲情”。王德正老师说:“我爷爷是唱戏的,唱戏上台前都要点这个香,老一辈人不会去买香,都会自己制作。小时候我就跟着我爷爷做这个,慢慢地,毕业之后开始创业,就喜欢香,开始自己制作香。”王德正老师边泡茶边给实践团讲述自己与香的故事。

      大家围坐在一起,点一支香,品一杯茶,缭绕的烟云在众人间流转,清醇的茶香沁入肺腑,似乎时间驻足,唯有香气在四处间萦绕。这个时刻,让人心神合一,无言无语间尽得情意相通,激发着和谐相处的善意。就算众人默然不语,气氛也是融洽的。

图为王德正老师正向实践队介绍香的用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姜慧摄

      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且奥妙的角色,香的种类很多,用途也不同。窥之以大,则用来礼佛、祭祀;窥之以小,则用来调理身体或者是家里驱味、除疫。因事而异,因人而用。

      看似小小的一根香,“里面”却大有学问。  王德正老师对实践队说:“一支香的制成需要经过选材、制粉、调和、醒泥、制香、调整等数十道工序。在手工制香中,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制香手法以及极大的耐性。”尽管这些工序每天都会重复着,但是制香人王德正老师一点都不觉得枯燥。

图为王德正老师作香的道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姜慧摄。

       中国的制香文化博大精深,而这些背后是制香人的艰辛,他们坚守着传统技艺的传承。“手心的温度,工匠的精神,精致的情感,真诚的信仰。”是每一位非遗传承人的标签。非遗保护并不只是让其生存,更是匠心的传承。对于一直坚守匠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德正老师来说,用一辈子的时间钻研一件事就是他的一生,这种文化精神需要匠人数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手艺来沉淀。

图为听党指挥队与王德正老师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姜慧摄。

      香,有一种安静的味道,雾气缭绕间,好像锁定了人生流动,那一抹淡淡沁人的味道,却又成全了内心深处对高贵和洁净的向往,时光,就这样静静流淌进岁月的长河……

   





欢迎光临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http://www.yt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