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标题: 想跟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的娃立规矩讲道理?光说没用,请用上毕生演技 [打印本页]

作者: 浓情咖啡1    时间: 2018-8-9 12:57
标题: 想跟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的娃立规矩讲道理?光说没用,请用上毕生演技
(, 下载次数: 90)

作者:林小暖bella

和孩子在小区里玩的时候,遇见一位邻居爸爸带着他家刚会走路的小宝宝也在小区溜达。

刚会走路的娃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觉得全世界都等着他们征服,哪儿危险偏要往哪儿跑。

那位小勇士就眼睛一亮,发现前面有个喷泉池,扭着肉呼呼的小屁股就往前跑。

这时,孩子爸三步两步跟过去一把抓住孩子抱起来,嘴里说着:

“不要不要,那里有水危险。”

被半路拦截的小朋友在爸爸怀里又扭又踢,哭声直冲云霄。

孩子爸说起来也是个身材魁梧的北方壮汉,却拿眼前这个自己亲自参与创造的人类幼崽毫无办法,嘴里只能喃喃地说着“不能去不能去”,孩子毫不理会老爸的黄牌警告,哭得肝肠寸断。

说时迟,那时快,此刻正在不远处侃大山的孩子妈听见哭声赶过来救场。

爸爸一边把烫手的洋山芋塞进孩子妈手里,一边“告状”:

“你儿子非要去那个池子里玩。”

只见孩子妈处变不惊地接过小朋友,轻飘飘地说:“噢,宝贝想去那个水池里玩啊!走,我们去看看。”

娃一听,立刻止哭,只剩下小胸脯还一起一伏地抽搭。

妈妈抱着娃走到水池附近,用浮夸的舞台腔说:“哇,这个里面有水啊。宝宝如果过来了,噗通一声掉下去,诶呦!一下就淹到我们了。”

说“噗通”的时候,妈妈迅速往下一蹲,模仿出“掉”的样子。而刚才还在哭的小娃,因为这一蹲的落差,“咯咯咯”地笑起来。

妈妈的戏还没演完,她又抱着宝宝嗖地往后退了一步,用假装害怕的语气说:“这个水池子好危险好危险,妈妈可不敢在这玩,我们快走快走。”

然后一路小跑着带着娃就颠回家去了。

小朋友早就忘了要去水池子玩的事,在妈妈怀里露出稀稀拉拉几颗小牙,笑得一脸天真。

当这位妈妈抱着宝宝经过我身边时,我们交换了一个彼此懂得的会心一笑。

确认过眼神,当妈的都是散落民间的人民艺术家,是演技超越“流量小花”的实力派,是哪里都是舞台、说演就演的“蛇精病”。

(, 下载次数: 82)

1
立规矩要趁早
可娃就是不听怎么办

看着眼前活色生香的生活情景剧,我的回忆也被拉回了孩子一两岁的时候。

那时候,小人儿懵懵懂懂,话还说不利索,主意却特别正。

那无尽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常常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就能当场哭出一出琼瑶剧。

宝宝从一岁多开始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了,会用哭闹耍赖来达到目的。

这段小叛逆的时期实际上是令人闻风丧胆的terrible 2的“前传”,同时,其实也是“立规矩”的黄金时期。

一岁多立啥规矩啊?作为宠娃狂魔先锋队的爷爷奶奶们先跳出来反对:“这么小的娃还啥都不懂,大了就好了。”

她奶奶最初也是这么个思路。

直到一次去朋友家串门,看见几个熊孩子正在屋里大闹天宫,三四岁的年龄其实啥都懂但是根本不听,使出打屁股的大杀器能镇住一小会儿,但没多久就好了伤疤忘了痛。

回来她就一直在感慨:“孩子立规矩确实要趁早,越大越难管。”

可是立规矩常常意味着要违背小主的圣意,最难以招架的是伴随而来的夺命连环哭。

这个年龄的娃,讲道理很难讲得通,跟在屁股后面说“不许”“不要”人家根本不听,那咋整啊?

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我整理出了一套“武林秘籍”,专治一不顺心就哭闹打滚的小魔头。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打组合拳,亲测能有效缓解化解大部分哭闹场景。

(, 下载次数: 82)

2
“讲道理”
不如“演道理”

其实,在养娃过程中,我的理念一直是在“安全”和“不干扰”他们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给孩子自由。

可是,即便如此,孩子还是会做一些超出我接受范围的危险行动。

比如一岁多的时候,她特别喜欢爬到很高的地方站着,又常常因为重心不稳掉下来摔着。

这个时期的孩子探索欲很强,但又不能把自己的行为和危险后果联系起来,当我们想教给孩子安全规则的时候,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人家根本就不买账。

后来我发现,一岁多的孩子虽然已经听得懂不少话了,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和控制情绪能力还很差,安静地讲道理他们很难真的理解。

这时候,用“演道理”的方法往往比“讲道理”效果要好得多。

像文章开头那个妈妈,就是“演道理”的教科书版本。

这个方法我在孩子一两岁,理解能力有限的时候也经常会用,比如在告诉她为什么不能爬高高的时候:
用尽量夸张的语气说“宝宝爬这么高很危险”;
带上“噗通”“哎呦”“砰”这种孩子爱听音效词;
可以配合假装摔倒的动作和很疼的表情;
最后装出害怕的样子总结“妈妈可不敢爬这么高”……
这时候,孩子多半会聚精会神地看着老母亲辣眼睛的表演而忘了哭闹。

更重要的是,配合着动作表情,也比平铺直叙的描述更容易让孩子理解“爬高”、“摔倒”和“疼”之间的关系。

(, 下载次数: 91)

3
当“自然结果”出现时
及时复盘

小孩子难免磕磕碰碰弄疼了大哭,这时候除了安抚情绪,更重要可以趁热打铁复盘刚才发生的事情。

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孩子的安全意识,还可以帮助他弄懂因果关系。

孩子有次玩得太疯,不小心从沙发上摔下来。

一般小磕小碰我会鼓励她自己爬起来,但是这样真摔疼了,我会赶紧把她抱起来哄哄。

先共情:“好疼是不是,妈妈看看摔哪了?吹一吹,好点没?”

等她情绪平稳一点了,再抱着她指着沙发“复盘”刚才的过程:“刚才怎么了?宝宝是不是从这里掉下来了?”

这时候我会请一个毛绒玩具小白兔当“替身演员”,让它站在沙发上,模拟孩子摔跤的过程:

“你看,小白兔玩得很高兴,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可是沙发软软得,会站不稳不小心摔倒。

然后,咚,小白兔从沙发上掉下来了,碰到头了。哎呦,好疼。我们安慰她一下好不好?”
         
在孩子产生摔疼的后果时,用这个小小的人偶戏来复盘摔跤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孩子释放情绪,平复刚才摔倒产生的恐惧,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慢慢把外在约束逐渐内化成安全意识,让他们懂得以后尽量规避危险。

(, 下载次数: 97)

4
用“故事”
来抵达孩子内心

《故事思维》的作者安妮特·西蒙斯说:

“说故事永远胜于讲道理,讲好一个故事,可以赋予冰冷的数据和残酷的事实以温情,可以触及人内心深处的柔软所在。”

的确,“说故事”是比直接讲道理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对大人来说是这样,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

孩子几个月时我们开始亲子共读,等她大一点时候用绘本中的故事讲道理,她也特别受用。

比如有时候从外面回来,她还没洗手就着急着想吃东西,要是被拦着不让吃就会立刻急得大哭。

这时候我会问她:“巧虎吃蛋糕的时候是不是洗手啦?小手洗干净就不会有细菌到肚子里了。”

有时候吃太多零食,我会说:“孩子吃得太多啦,毛毛虫吃了好多好多东西以后,肚子是不是很痛?”

当我们给孩子讲绘本的时候,其中的故事像一个小小的芯片,潜移默化的植入孩子的大脑,当我们需要时可以激活那个芯片,让故事的影响在孩子头脑中发挥作用,帮助他平静下来。


作者: 浓情咖啡1    时间: 2018-8-9 12:57

(, 下载次数: 75)


5
用“正面话术”
代替“不可以”

《大卫,不可以》里的妈妈每天告诉大卫:

“不可以爬那么高。”
“不可以再看电视了。”
“不可以玩食物。”

可是我们常常会发现,越说“不可以”,他们反而偏要去做。

正面管教创始人Jane Nelsen的女儿Mary Nelsena在中国巡回讲座中曾说过:四岁以下孩子,“不”字不管用。她认为:“孩子无法理解这个不字背后的行为导向。”

说“不可以”不管用,那可以怎么说?
当我们在现实中不能满足孩子时,可以用“幻想语言”满足他们:

当孩子说不想关电视时,我们可以说:“宝宝很喜欢这个动画片,还想再看很多很多集,可我们之前约好了一天只能看一集。”

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但是家里其实有类似的了,我们可以说:“宝宝很喜欢这个玩具,我们家已经有一个了,但是宝宝太喜欢了,还想再要好多好多。”

承认幻想比直接拒绝对孩子的伤害小,因为承认幻想表示了我们对孩子的理解,这样孩子的抵触情绪会小一些。
与其告诉孩子“不可以”,不如告诉他“可以做什么”:

当孩子吃了很多高热量饼干的时候,把“不可以再吃饼干了”换成“今天已经吃了很多饼干了,我们还可以再吃一点水果。”

孩子动手打小朋友的时候,把“不可以打人”换成“你想跟哥哥打招呼的话可以抱抱他,或者握握手”。

告诉孩子什么可以,会让孩子更有方向感和掌控感。
用含有积极力量的“魔法词”,代替消极暗示的“不许”:

当孩子快要做出我们不允许的举动时,用一些含有积极力量词语来“预警”。

比如有阵子孩子很喜欢扔东西,我会告诉她:“如果扔到地上它会疼,我们保护它。”

然后做出握紧的样子,告诉她这叫“保护”。

每次看到她有想扔东西的样子时,我就会提醒她:“保护”。

还有一阵子她一高兴就喜欢拍打人,我会告诉她:“你很高兴,但是拍人很痛,而且不友好,你开心了可以抱抱,抱抱很友好。”

后来每次在她想伸手拍人时,我也会提醒:“友好”。

大多时候,我一说这些词,她就会笑嘻嘻地收回要扔东西和想打人的小手,我把这些词叫“魔法词”。

细细揣摩一下,“不行”、“不可以”这些词暗含的力量是否定的、负面的,当我们一直强调“不”的时候,暗示的是“你不够好,你是被禁止的”。

而“保护”、“友好”这些词暗含的力量是正面的、积极的,像是一个个小太阳,在孩子心里种下了力量。

(, 下载次数: 77)


在每段叛逆期,这些各招各式的秘籍,无形中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即将爆发的“大战”,让我在温柔的坚持中,帮助孩子树立了生命之初的那些规则。

既不放纵她为所欲为,也不至于常常激烈地碰撞。

对孩子来说,学习规则是一个“碰壁”的过程。他们想去征服世界的时候,却发现这个世界有边界,有红线。

这样的碰壁让他们觉得挫败,他们会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试探我们的底限。

我们常常说温和而坚定,但我觉得,温和不代表一味的忍耐,坚定也不代表任由孩子哭闹。

温和而坚定,也可以是在严厉和放纵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用妈妈的爱和智慧,去化解孩子碰壁的挫败感。

学规则是疼的,而爱是甜的。

在爱和规则里长大的孩子,可以长得多高我还不知道,但是起码我知道,她会长得笔直。





欢迎光临 烟台论坛-烟台社区 (http://www.yt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