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雨烟 发表于 2016-6-16 17:14

让人受益匪浅的六种思维方式,值得一读

本帖最后由 淡淡雨烟 于 2016-6-16 17:14 编辑

作者: 万方中
  这是一篇技能型文章,值得花时间耐心读一读。愿你们都能学会这些方法,让学习、职业和生活从中受益。

  1 、时间比金钱重要,注意力比时间更重要
  我看到大多数人,眼中都盯着钱钱钱。
  眼界高一个层次的人,会懂得,其实时间比钱更重要。人的生命,其实是由时间组成的,你坐在这里喝咖啡享受,是因为,你之前花了时间去赚钱。那么,现在你坐在这里喝咖啡,从本质上来讲,花的是两份的时间,钱在这其中,只是起了个媒介的作用。

  可是我发现很少有人注意到注意力的重要性。
  我们很多人,很多时候,注意力其实是涣散的。他仿佛掉进了一个时间的黑洞,这段时间好像从未出现过。

  吃饭的时候他们在按手机,别人说话的时候他们在开小差,玩手机的时候他们到处按,反复按一个APP图标,进去退出、进去退出,最后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些什么。

  现在假设,我们的两份时间都到位了,但是,我们的精力不集中,那么这杯咖啡喝了和没喝区别不大。
  同样的情况还有,别人在跟你说话时,你没注意听;坐在电影院里,你发呆;捧着本书看,你差点睡着了。
  这种情况是非常可怕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比较常见。

  注意力的集中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体验,与我们的幸福感也紧密相连——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往往幸福感也是最强烈的。

  2 、弱势和优势并不是绝对的
  很多我们认为是别人的优势,其实是劣势;认为是自己的劣势,其实是优势。很多事情,努力去做就行了,不要让自卑缠绕自己。

  很多时候,你的优势会转换为弱势,而弱势会转换为优势。在这个过程中,不要随意自卑,这种情绪是没有必要的。(我见过的自卑的人太多了,大部分我遇到的女孩,都告诉我她们很自卑,这样会耗损过度的精力在一些不必要的担心上。)

  这个现象在格拉德威尔写的《逆转》这本书里,讲述得很清楚。
  比如,我们大部分人,认为有钱人的家庭,他们的家庭教育应该是这样子:

  

  也就是,人越有钱,教育资源则越丰富,那么教育起来越容易。因为,穷人很难给孩子必要的爱、关怀和训导。
  稍微好一点的人,会认为是这样:

  

  也就是,越有钱的人,对家庭教育的改善越大。但是,到了一个临界点,这种财富对教育所产生的优势就不再凸显了。
  而事实上是这样:

  

  钱让培养一个正常、适应环境的孩子这件事变得更难了。因为这些孩子只在意自己周围的世界,他们不需要努力工作,不用考虑独立,也不需要认识钱的意义。

  同样的还有,我们认为,一个班级越小,则老师放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精力就越多,受到的教育则越好,应该是这样:

  

  但事实上,格拉德威尔经过调查发现,应该是这样:

  

  也就是说,如果班级太小了,学生的成绩反而变差劲。
  同样,我们认为的绝对的劣势,也可能在某些地方,成为优势。
  比如我们谁也不会认为,患上“阅读障碍症”是一种好事情吧?

  书里面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叫博伊斯的律师,直到小学三年级才能阅读,按照我们世俗的眼光,他和智障差不多了。但他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在律师方面做得很成功。

  “如果我能读得快一些,那很多事做起来就容易了,这毫无疑问。”博伊斯说,“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因为我阅读能力不行,所以我只能通过专心听讲、问问题来学习。这就意味着我必须简化问题,直接提取出问题的本质。”

  类似的例子书里还有很多,对我的启发真的很大。很多时候,我们不必为自己的缺点、短处而顾影自怜、亦步亦趋,相反,放胆去做,走出第一步更重要。

淡淡雨烟 发表于 2016-6-16 17:14

  3、 很多时候,我们将“欲望的满足”误以为是幸福
  我很多年前就意识到这个问题。

  许多年前一次看电视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广告语——“将梦想接入现实,移动梦网”,这展示的意思是:要把“随时随地上网”变成现实。
  我看到这条广告语的时候,宽带还未普及,我家里还在用着电话线上网。手机用的是诺基亚3100,能够用GPRS网络,看看文字新闻,再来两张模糊不清的图片,就已经是很不错了。

  那时候我就在幻想:“要是有一天,真的可以随时用手机上网,那该多好啊。”(同样的还有:要是能把电脑做到手掌一样大小该多好!)

  现在,这些梦想都伴随着4G时代的到来,已然实现,但我觉得,现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相反,我很怀念以前没有网络的日子,安安静静地看书,安安静静地做事,也没有人在你说话的时候玩手机。现在这个时代,虽然能随时随地联系到人,交到所谓的朋友,但人的孤独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很多时候,QQ上面亮着头像,微信里上千人,却不知道找谁说话。

  同样的还有,我们误以为把书买回来了就是幸福,其实买回来只是放在一旁吃灰。
  我们误以为买买买才是快乐,很多时候买回来,就丢到了一边。

  其实这种狂躁的状态,离幸福还很远。欲望的满足越来越频繁,快乐的感受也越来越弱。

  4、 人生大部分的时间其实都是在等待,不要把“赢”和“出人头地”看作是终极目标

  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平庸的一生。

  然而很多中国人家庭里,始终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目标。就算那些大有所成的人,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年少得意、幸福到终。
  比如唐伯虎,年少得志,晚年凄凉。昭烈帝刘备,50岁还跑到刘表那里哭哭啼啼的,60岁才称帝。刘邦,将近50岁才开始打江山,打了7年当上汉王,62岁就死掉了。

  纵观他们的人生,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待成功的到来。即使到后来出人头地,也未必有我们这些常人所想象的那样幸福——至少我读史书时的感觉是这样的。其中,刘备的结局还挺惨的,哥儿三个摸爬滚打好不容易当了皇帝,没享受几年,跑去打了个败仗。大仇未报,惜死于白帝城。

  像卡夫卡、梵高这种就更不必说了,按照我们世俗的理解,至少他们生前都是loser。
  人,最好能做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赚钱也好、创新也罢。这样,你就无所谓“出人头地”,对于你来说,你的每一天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

  就像梵高一样,他认为自己画画是最有意义的事情,这就够了。

  5 、不要把别人的评价看得过重,尤其在中国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对父子牵着一头驴从外地归来,父亲心疼儿子,让儿子坐在驴背上,自己牵驴。路人见之,纷纷指责儿子不孝,说:这孩子真不孝顺,自己骑驴,却让年老的父亲牵驴跑路。

  儿子听到后,赶紧下来,让父亲坐上去,自己牵驴。路人见到后,又纷纷指责父亲,说:看,那老头真不是东西,孩子那么小竟一点不心疼,自己骑驴,却让孩子跑路。

  父亲听到后,急忙把儿子拉上驴背,一起骑驴。路人见到后,又议论说:看,这两个人真歹毒,驴这么瘦小,竟然两个人都骑在驴背。
  父子俩一听,急忙下来,一前一后抬着驴走,路人一见,纷纷指着这对父子说:看,这两个傻子,有驴不骑,在抬驴呢!

  你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无论你做什么,总有人对你指指点点。
  别人对你的评价,就好像你在哈哈镜里看到自己的模样,并不是你真实的写照,而是真实的你在他们脑海里理解过一遍后的形象。并且,他人对你的评价,对于你自己本身的幸福与否,关系并不大。

  在这种泥沙俱下的环境下,做好你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是最为重要的。

  6、 我们眼睛看到的,很多时候都只是表象
  不要轻易把我们眼睛见到的表面现象当作事物的本质,从而下结论。

  我父母常对我说,你看你哥,当个公务员多舒服,为什么你就不想要?公务员,周六日有休息,工作稳定、社会福利好,有保障,为什么你偏偏就不考?

  他们给我的理由是:我看他过得很舒服。
  我哥亲自跟我说的,又是另一个事实:
  要是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不会选择公务员,我是老了,上有老下有小,辞职风险太大,没办法。

  我其实最想做的是有激情的事,如果我当初跟着史玉柱去打天下,现在早就不是这样了。

  我现在的生活,其实就是在等死,我就等着哪天我老了,拿着退休工资,安享退休后的生活,你说悲哀不悲哀?我希望你趁着年轻好好去闯一闯。
  同样的还有我的某个朋友,娶到个白富美,老婆长得漂亮极了,大家看到了都说羡慕:男才女貌,神仙眷侣。

  实际上就我所知,美女比起一般的人,会有天生的优势。因此,她们经常会反复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跟人相处。这也意味着,跟美女打交道,成本通常比一般人要高得多(从总体意义上而言,而不是个体而言)。我们看到的是“娶到这么美的老婆,真是福气”,而事实上,做她们的老公,也因此将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成本。

  比如:我那朋友出门的时候,经常等他妻子化个妆都要等两个小时,有时候妆还没化完,一个下午就过完了。

  希望以上这些解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yt﹏Community 发表于 2016-6-17 11:25

干货{:face_068:}

骑着白马找王子 发表于 2016-6-18 12:37

受益匪浅~

又见炊烟飘 发表于 2016-6-23 21:39

注意力的分析很受启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人受益匪浅的六种思维方式,值得一读